“一次挂号管三天”关键在于“管到底”

评论员 陈凌

2024-12-06

“核磁共振预约就要好几天”“检验报告次日才出结果”“输液一次只开一天药量”……长久以来,看病“一天难看完”“重复挂号烦”等问题,切中部分群众就医痛点。近日有媒体报道,广州明年将试点“一次挂号管三天”,再次将此项服务创新推向台前。

“一次挂号管三天”,其实并非新鲜词。今年5月和7月,江苏、甘肃两地就陆续在全省推行这一服务:患者到医院就诊,如果因为检验或检查当天不能完成,或不能获取报告、尚未完成诊疗,三天内可携带报告结果到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复诊,不用再次挂号。在此之前,山西、江西、山东、重庆、四川等地已有多家医疗机构先行先试这一举措。各地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类似建议。

其实在此项改革推出前,遇到类似尴尬,医患之间也有一些默契的处理方式。譬如有医生会告知患者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患者通过电话或社交软件在线上复诊。但这毕竟是个体释放的善意,需要医生付出额外劳动,并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属于“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一次挂号管三天”难能可贵之处,便在于将个体释放的善意上升为一种“制度善意”,最大程度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次挂号管三天”仍需人性化解码。譬如对于门诊量大的名医名院来说,复诊患者与当日挂号患者如何有序就诊?若初诊医生当日无门诊,复诊医生该如何无缝衔接?毕竟在实际生活中,患者挂到“名医号”就得等上十天半个月,指望名医专家连续三天都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坐诊,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改革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依然有待时间检验。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制度,好的制度也并非一成不变。“一次挂号管多天”之所以受欢迎,关键不在于“管几天”的承诺,而在于“管到底”的态度,在于将“看好病”视作完整“一件事”的共识。在为这项制度创新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继续想深一层、多迈一步。继续探索如何优化供给、减少环节、提升效率,避免因低效检查、重复排队、反复开方造成的“挂号切分”,进一步提升群众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