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大唐不夜城。

西安大唐不夜城。

南京夫子庙。

杭州清河坊。

开封御街。
记者 楼蕲 整理
“这两天我们已经游玩了西安的钟鼓楼、大唐芙蓉园等景点,每一天都在历史长河中荡漾,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大唐不夜城是我们游玩的最后一站,这里不仅历史氛围浓,错落有致的仿古商铺中,各类美食琳琅满目。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感受历史,太享受了。”日前,来自陕西榆林的几位女游客每人在大唐不夜城花了100多元租了一套汉服,化上美美的古妆,让自己的装扮与周边环境更加融合。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近年来,国内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开启了赓续中华文脉、融汇古今的生动实践,文化“两创”工作不断创新出彩,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西安曲江:再现盛唐气象
西安,古称“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也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历史地位与罗马、雅典等古城齐名,是中国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城市,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日,一场雅集正在举行,杜甫和高适、岑参等同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日前,在大雁塔南广场,导游为游客讲解曲江区的历史故事,“如果说长安向世界展示了盛唐都城,那么曲江区一定是当时长安最靓的‘打卡地’。”
古曲江原址上,不少游人身着汉服唐装,穿梭在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之间。入夜,华灯照耀下,古老的曲江流光溢彩,盛唐气象仿佛再现。漫步大唐不夜城街区,雕塑石刻着的,树梢枝头悬挂着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据统计,历代文人雅士在曲江留下了2000余首描绘曲江美景的珠玑佳咏,仅《全唐诗》中有关曲江的诗歌就有520余首。
“复原”行动,是曲江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第一步。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内,鼓点密集,鼓声铿锵,笙锣声、笛箫声、唱曲声四起,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正在上演。西安东仓鼓乐社负责人介绍,鼓乐社复原了唐代燕乐,通过乐师们的创新演绎,鼓乐声穿越千年。
不仅是乐曲,按历史资料记载建设的大唐芙蓉园紫云楼,还原了历史,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大唐不夜城的“丝路曼舞”,让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再现;“雁塔流光”沉浸式AR(增强现实)秀仅凭一台VR头显,便可在国潮沉浸剧场,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妙探险之旅……
南京桃叶渡:展现六朝古都风采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之称,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南京市域范围内曾先后出现过70多个名号。名称之多,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金陵是南京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丰富内涵的名号。“金”应指金属铜,“陵”是山陵、山冈之意。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秦淮河入江口北岸的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建造城池,取名为金陵邑,是今南京被称作金陵的开端。
10月的南京秦淮河两岸格外热闹,文化讲座、古风市集、巡游……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到古渡口旁,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十里秦淮从东水关穿过明城墙,流经桃叶渡。桃叶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此处既是一个南京古地名,也是夫子庙景区的文化名片。
渡口边矗立着一块青石牌坊,上面书有“古桃叶渡”4个苍劲的大字,两侧楹联正面写着“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则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牌坊下,就是市民公园。
“听说这是非常有诗情画意和文化气息的渡口。”来自苏州的游客吴女士带着女儿在市民公园里游玩。她们身着汉服,学写书法,朗读诗词。
公园小课堂里,南京的文史专家高安宁正向大家讲述桃叶渡的前世今生。
“古时,百姓们来到秦淮河边祈福消灾,文人雅客在岸边吟诗作赋。” 高安宁说,如今,“桃渡临流”于2014年入选南京市非遗项目。毗邻桃叶渡的夫子庙步行街,也在2020年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乘船而行,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负责人介绍,桃叶渡是“十里秦淮”水上游览线东五华里的精华所在。当经过秦淮两岸的朱雀桥、桃叶渡,以及江南贡院、白鹭洲公园、东水关时,画舫推开碧水,凌波荡漾,这些古地名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遥远的传说,而是成为眼前流淌着诗情画意的醉人景象。
现在,桃叶渡作为渡口的功能虽已不复存在,但古牌坊、石台阶还在,文化传承的活水还在流淌。秦淮区持续推进美化提升工程,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围绕古渡修建了700多平方米的绿地公园,贯通了“十里秦淮”亲水步道,为居民游客营造休闲的好去处。
走进夫子庙贡院街上的“秦淮礼物”店,汉服、镜子等桃叶渡主题的文创产品摆在醒目位置。乌衣巷、长干里、大成殿等耳熟能详的古地名,从古诗词中“走”了出来,衍生出“王导谢安纪念馆”“两小无猜”“状元郎”等主题T恤、帆布包、冰箱贴等潮流新品。天南海北的游客挑选着,将南京的历史文化带回家。
开封御街:感受北宋古都风韵
开封简称“汴”,古称大梁、启封、汴州、汴梁、汴京、东京等,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
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是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陆上丝绸之路东部起点城市。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自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开封作为中国北方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开封“宋都御街”街道两旁,多层宋式仿古小楼鳞次栉比,大半为书画笔墨、民俗工艺品店铺,还穿插有老字号锅贴店、开封灌汤包店等。行走其间,让人想到《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望之如绣”等历史盛况。
“从北宋到现在,开封的中轴线千年未变,这条中轴线就是御街。”开封御街保护专家介绍,“恢复御街的名称,是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古都魅力的重要一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拥有包括御街在内的一大批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地名。为保护古地名,开封市成立了地名委员会,严格地名管理,同时编排制作地名故事微短剧,深挖开封古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古地名。“我们还在推动开封古地名保护条例的制定,通过立法加强对开封古地名的保护力度。”开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御街北口,一家古色古香的书画店人头攒动。曾经,像许多仿古街区一样,这里售卖的纪念品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少有游客光顾。如何突出特色?书画店负责人杨女士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主营开封汴绣、木版年画、官瓷、宋品书画等文化产品,力求突出开封特色。”
文化产品的丰富多样,源于当地的引导和培育。“复活古地名,绝不是仅恢复个名字、修一条仿古街道那么简单。”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教授介绍,“恢复御街的魅力,首先要对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根据古籍记载,恢复历史上御街两侧的步行通道;以提升游客体验为目标,划分巡演区、文旅街区、宋式沉浸宴会区等功能分区,将御街改造为情景化历史街区;对沿街商户培育筛选,形成符合御街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御街成为开封文化传承发展的展示窗口……御街所在地——龙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保护传承,宋代古都的风韵成功与当代风尚结合,御街“活”了起来。据《人民日报》
专家说
将历史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坐拥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吴越文化、宋韵文化等文脉宝库。
杭州的历史文化推广成果可圈可点,但面对当前人文经济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品质文化新需求等因素,杭州在历史文化推广上还有许多提升空间。
市咨询委委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团队认为,杭州需要进一步挖掘传承利用深度,聚力打造“吴越文化”金名片,讲好“保境安民、纳土归宋”的吴越文化故事;深度擦亮世遗群落城市品牌,围绕“三世遗”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全力推进、联动提升,打造杭州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融合新样板;创新推进“非遗+”活化利用,系统全面做好杭州戏曲词牌挖掘整理,建立“杭州数字词牌曲牌库”。
潘毅刚团队表示,杭州要进一步加快数字赋能速度,探索数字化保护利用新形式,打造“茶文化”等特色文化数字大系,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跃迁;进一步增强民众感知度,面向经营打造一批地标性文化新空间;依托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串联径山、西湖、良渚、运河等关键节点,打造杭州传统文化“最美线条”带;因地制宜开发系列消费新场景,开发巷弄体验游、巷弄民居游、民俗集市游等,打造“没有围墙的杭州市井生活博物馆”。
潘毅刚团队认为,杭州要让历史文化出圈、出海,进一步提升杭州文化美誉度,打造一批“杭产”文艺精品力作,打造“杭潮”文化特色活动品牌;进一步拓展国际传播广度,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文化高峰论坛与节展品牌,推动一批历史经典产业出海,深化与海外文博机构交流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