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春堂

杏林春常在

2024-10-10

药工熬制膏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膏方的品质。传统膏方熬制,要经过浸泡、煎煮、沉淀、浓缩、化膏、过滤、收膏7道工序。图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俞柏堂在手工熬制膏方。

俗话说:“好不好看医生、灵不灵看药材、效果如何看工艺”,药材好坏对膏方是否见效起着重要作用。图为俞柏堂在抓药。

走进方回春堂河坊街馆,一只古朴的凉茶木桶摆放在门口。早在千禧年复馆之初,河坊街馆头柜陈学群师傅就提出,老中药行进门处,都要摆放一只茶桶,免费为过往游人施茶,这也是老底子中药行的礼仪和规矩。如今,一“施”已是20余年了。

方回春堂努力让中医药走进更多年轻人视野。图为其在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开展的养生市集中医问诊活动。

老字号常有新花样,方回春堂专业的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与创新,研发生产了食补膏方、养生茶饮、固体饮料等百余款产品。

记者 法鑫 摄 朱颖婕 文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中医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冬季最宜进补,其中,又以膏方为滋养翘楚。

膏方是中医八种剂型之一,起源于汉唐,成熟于明清。内服膏方由医生根据服用者体质辨证论治、合理配伍,将中药材提取液熬制浓缩成半流质,用以补虚扶弱、调养身体。

1649年,方回春堂在杭州创立,历经岁月变迁,于2001年在原址重新开业,继续坚守“许可赚钱,不许卖假”的祖训熬制膏方。2014年,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这里,出身中药世家的“阿牛师傅”俞柏堂熬膏、传艺、带徒,守着熬膏的铜锅,一做就是一辈子。“年轻时候,煎药熬膏用的是柴火,后来用煤球、煤饼、煤气,现在用蒸气。条件好了,服用膏方的人也多了。”

从柴火到蒸气,人们对健康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对膏方的需求不断增加。“好不好看医生、灵不灵看药材、效果如何看工艺。”为了保证膏方的质量,方回春堂整理老师傅们“师传徒、父传子”的熬制经验,制定了一套包含浸泡、煎汁、沉淀、浓缩、过滤、收膏、装膏等步骤的标准流程和规范要求,在遵循“一人一方”“一方一做”古法的同时,也让老师傅们严谨细致的理念代代相传。

除了量身定制,方回春堂还结合古人的经典药方和现代人的养生需求,研发适合大众的调理膏方,并举办膏方节、探索互联网医院,通过义诊和健康讲座,让中医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金风再起,杏林春暖,膏泽人间。又一个熬制膏方的旺季就要到来,方回春堂的传人们依旧秉持着“名中医、好药材、好工艺”的理念用心熬制膏方,滋养百姓的健康与安宁。

王璟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