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卢旺达恩戈马地区,村民从中国援建水井里打水(新华社资料照片)。
据新华社内罗毕8月28日电(记者 徐瑞青 王子正 许正)从“西非门户”塞内加尔到东非草原之上的肯尼亚,从“剑麻和丁香之国”坦桑尼亚到“千丘之国”卢旺达,中方近年来修建的数千口“幸福井”,让数百万人吃上“放心水”,润泽着这片充满希望的非洲大陆。
“我们吃上了放心水”
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和非洲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多年来,中国在非洲多国展开乡村打井工程,成为落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举措。
2017年3月,乡村打井工程在塞内加尔启动,覆盖塞内加尔14个大区中的12个。每套供水系统包括水井、水塔、输配水管道及配水设施,整体日供水量可达8万立方米。工程为当地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机会。
“现在自来水基本通到了村里每一户家庭,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41岁的塞内加尔农民马马杜·迪恩告诉记者。
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部,毗邻撒哈拉沙漠,其中部和东部地区多为半沙漠地带,旱季气温高达45摄氏度。和偏远地区很多村庄一样,迪恩所在的久尔贝勒区泰内富勒村曾长期面临严重缺水。
“过去,我们每天要步行1.5公里,到邻村的深井取水,有时要从凌晨排队到午夜,”迪恩回忆道。
2018年,中方打井项目组到泰内富勒村开始施工,迪恩参加了施工队。水井落成后,他又被雇为协调员,负责水井维护工作。现在,他每天清晨6点准时起床,检查机房设备,定期爬上近20米高的水塔,清理储水池。
汩汩清水滋润干涸的土地,更滋润人们的心田。塞内加尔外国记者协会秘书长阿卜杜拉耶·巴说:“我亲自去过那些村落,看到中国帮助修建的水井极大改善了当地供水状况,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为塞内加尔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卢旺达,中国援助的200口水井为民众提供稳定、充足的清洁饮用水,并服务农业灌溉;在坦桑尼亚,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自2019年11月投产以来,已为当地约15万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用水成本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在肯尼亚,卡瑞曼纽大坝供水项目于2022年投入运行,极大缓解了首都内罗毕及周边城镇近百万人口的用水问题……一个又一个“放心水”项目,同中非落实“十大合作计划”的诸多措施一样,改变了非洲国家基础设施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扎扎实实造福当地民众的生活。
干旱农田的“及时雨”
7月22日,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马胡塞夸镇,伴随机器的巨大轰鸣声和村民们的欢呼声,地下水喷涌而出。这是中国援津300口水井项目开挖的第一口井。
“有了这口井,我们终于能用上干净安全的水了!”村民提莎·查恩加激动地说道,更重要的是,“‘中国井’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宝贵水源”。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南部非洲国家再次遭遇严重干旱。被誉为“面包篮子”的农业大国津巴布韦因此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挑战。农业和畜牧业是东马绍纳兰省的经济支柱,但持续干旱让当地农户几乎陷入绝境。为了应对旱灾,中国决定为受灾严重的津巴布韦中部省以及东部的马尼卡兰省、马斯温戈省、东马绍纳兰省援建300口水井。
打井并不容易。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援津灾后打井项目现场管理组组长刘广成告诉记者,持续干旱和降雨量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寻找合适的打井点位非常耗时,偏远地区本就道路状况差、移动通信缺失,更加大了施工难度。为了缓解当地民众用水难这个问题,中国建设者全力以赴。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说,中非合作项目注重当地人民的福祉,超越简单的经济利益考量,“这种‘义’先于‘利’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的真诚关怀,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赞誉,更激发了双方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