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澜静
记者 奚源
北京时间8月10日晚,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团体全能决赛中,杭州姑娘王澜静和队友丁欣怡、郭崎琪、郝婷、黄张嘉洋一起,凭借两轮69.800分(36.950分+32.850分)的总成绩,获得了该项目的金牌。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次奥运会上的第35枚金牌,中国艺术体操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也是杭州运动员在本次奥运会上的第二枚金牌。
出生于2005年的王澜静,是本次巴黎奥运会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虽已时隔十余年,王澜静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当时是如何被教练选中,走进体操训练馆,开始学习压腿、劈叉,以及与体操器械打交道的日日夜夜。
从“小女生”变成赛场上的“女主角”
5岁时,王澜静被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教练挑中,开始了业余训练之路。自那以后,艺术体操便融入了王澜静的日常生活。她白天上课,下午去体校训练,双休日和寒暑假几乎全天待在训练馆里。
艺术体操是一个追求细节的项目,少不了长时间打磨。想成为一名顶尖选手,枯燥的训练是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4年的省运会上,王澜静凭借出色的表现,夺得三个单项冠军和一个团体冠军,最终获得了进入省队的资格。又过了3年,她得到了进入国家队的机会。
“2017年的一天,教练通知我去北京,我整个人都是懵的。”之后,王澜静进入国家队青年组,开始了更为高强度的训练。2020年,她再次收到通知进入国家队成年组,此时的她也从个人项目被调整到了集体组别,由中国艺术体操国家队教练孙丹指导。
巴黎奥运会周期,王澜静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在2022年艺术体操世界杯意大利站,她获得了集体全能项目第三名、五圈项目亚军;在2022年全国冠军赛(杭州)上,她包揽了集体全能项目、5圈项目和3带2球项目冠军;在2023年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中,她更与队友配合默契,近乎完美地演绎了中国风乐曲《水龙吟》《破阵乐》,让东方之美惊艳世界,获得36.550的高分,摘下集体圈单项金牌,这也是中国艺术体操队首次获得世界冠军。
这次巴黎奥运会上,王澜静和队友的精彩表现,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证明了中国艺术体操队的实力。如今的王澜静,早已从那个训练馆里的“小女生”转变为赛场上的“女主角”。如同她在2023年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夺金后,在朋友圈写下的那样——这是几代艺体人的努力,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奇迹不是降临的,而是靠不断拼搏。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信念,驱使着她一步步往前走。
“开挂”般的职业生涯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在中国,让文化课成绩不错的孩子选择走专业运动员之路,一直都是家长们的一道难题。但在王澜静的母亲王珂珂看来,当时同意女儿去训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女儿自己喜欢。对于女儿的人生道路,全家就两个字——“佛系”。
王珂珂告诉记者:“我们对她从来没有什么很明确的规划,只是希望她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成长。她喜欢,就学,没兴趣也随她。”
“我不记得小时候训练有多苦,有时候还觉得挺开心的。”2014年为备战省运会开展夏训,八月的杭城酷暑难耐,王澜静和队友们每次练得大汗淋漓后,去食堂吃一块冰西瓜、喝一瓶汽水,就很满足。
2017年全运会,王澜静在训练中左腿骨折,为了不影响比赛,当时只有12岁的王澜静选择不打封闭,也不上石膏,硬着头皮,忍着剧痛完成了比赛。那场比赛,也给看台上的王珂珂带来了极大触动。“不是说我对她没有期望,没有要求,而是因为我知道这条路很辛苦、很残酷,她能走到哪一步都是了不起的。”
过去的10年,这名“05后”小姑娘一路披荆斩棘。而这也是母女俩分开时间最长的10年。为了尽量不影响女儿,王珂珂每年都会给女儿写一封信,最近的一封信中,母女俩有这样一段问答。“我说‘宝贝,如果你当年就知道,今后要面临如此多的痛苦,请问你还会不会选择这条路’。后来我女儿打电话过来说,‘妈妈我看了你的信,我想问你,如果当初你就知道我会面临这些,你还会不会让我练’。我当时也觉得被她问倒了,但我内心一直很感恩,感谢老天给了王澜静一个真正热爱的东西。”
在外人看来,王澜静的职业生涯如同“开挂”一般,但这其中浓缩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尊重选择,接受普通,永远有爱。正是因为有家庭强大的支撑,王澜静的追梦之路,在巴黎迎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