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新志 | 岑嵘(杭州人,作家)

谁偏爱 炸鱼加薯条

2024-05-04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如此欢乐童年》中,抱怨英国的寄宿学校“公开地给学生很少食物,或者告诉学生饭后和饭前一样饿有益健康”。寄宿学校的食物普遍少得可怜,而且很难吃,这其实是英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英国,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提供教育的公立学校一般是寄宿制,这些学校的食物是故意做得难吃的,原因是孩子们“如果沉迷于饮食带来的快乐,会丧失自制力和克己心,不能成为优秀的领袖”,据说这也是英国人擅长统治的原因之一。

英国的食物在江湖上名声很差,他们似乎和美食有仇,隔着海峡的法兰西常常对它冷嘲热讽。英国的美食似乎“炸鱼加薯条”五个字就能概括了。那么英国人为何偏爱鱼和马铃薯?

18世纪后半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率先发现了马铃薯的重要性。他在《国富论》(1776年)中写道:“马铃薯在产量上不逊色于水稻,并远胜于小麦。一英亩土地可以收获2000磅小麦,可是换成马铃薯,12000磅的产量也不足为奇。”

在工业革命期间,马铃薯为工人及其家庭提供主要食物。英国历史学家雷伊·唐娜希尔在《食物与历史》中写道:“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的工资普遍在每周25便士至2英镑之间。按1840-1841年的物价水平,25便士可以购买6条1.8公斤的面包。这些面包能够满足2个大人、3个孩子的基本食品需求。可是,这样一来就没钱交房租或买红茶,连穷人用来替代肉类的火腿也买不起了……马铃薯很便宜,大约5便士就能买9公斤,估计只有一家之主可以中午在咖啡店吃一个派或一根香肠。”

马铃薯为人口密集工业城市,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提供了主要食物。就这样,马铃薯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这台机器的重要“燃料”。

再说说鱼。中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依靠制衣业支撑经济,以此进口本国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奢侈食品。在15世纪,英国商人在安特卫普售卖羊毛,用所获的利润购买葡萄酒、调料、橄榄油等商品。16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导致英国羊毛在欧洲市场全线崩溃。但是英国对奢侈食品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英国人终于发现了鳕鱼这种有助于扭转贸易逆差局面的商品,于是捕捞鳕鱼成为英国人的重要产业。

英国人在鳕鱼身上抹上薄薄的一层盐,然后让它风干,这样可以保存很久。英文中“fish”如果不作特别说明,就默认为是鳕鱼,例如“fish&chips(炸鱼加薯条)”里“fish”就是指鳕鱼。为争夺鳕鱼,1486—1532年间,保卫自己渔场的英国海军与来自汉萨同盟的武装船队就发生了8次冲突。

到了工业革命,蒸汽渔船可以开到远洋用拖网捕捞,捕鱼量大大增加。同时,蒸汽火车也可以将鱼运输到离海较远的城市和乡村,因此人们吃鱼越来越容易。就这样,炸鱼加薯条就成了英国食物的标配。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英国食物乏味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英国的食品加工水平很差,这是由于早期的工业革命把英国人一下子从农村推进了城市,远离新鲜的食物原料,而且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低价生产、储存以及远距离运输新鲜食物的技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有超过100万的人口,但是食品运输只能靠马车。因此伦敦居民只能食用可以长期保存的食品:腌制的蔬菜和肉类或者不要冷藏的块茎类食物。

等到科技发展使伦敦人能够体面地吃上新鲜食品时,他们却已经习惯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食谱,于是,乏味的饮食成为英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法国人把食物当作一种文化不同,英国人始终把食物作为“资源”进行掌控。英国是欧洲列强中经营种植园最成功的国家,同时创造了近代资本主义体系和金融体系,并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完成工业革命。而食物,在英国人眼里只不过是工业化齿轮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很难形成真正的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