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调风味、生活态度、文化体验……

创新包容的城市 生长着姿态万千的咖啡小店

2024-03-26

扫一扫 看精彩视频

融合了浙江地方风味的特调咖啡。

记者 金华珊/文 记者 步恩撒/摄 视频

白天,这里是咖啡店;夜晚,这里是酒馆;到了周末,这里又成为年轻人的“据点”。一个既开放又包容、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空间,是人称“源掌柜”的王之源最看重的。

源掌柜是“铁狗咖啡”主理人。这家咖啡店开在公寓、写字楼林立的滨江区。走进店内,映入眼帘的是咖啡师的操作台,伴随着娴熟的动作和咖啡机发出的嘶嘶声,一杯杯香气四溢的咖啡就做好了。抬眼往上看,是几排错落有致的玻璃酒柜,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酒瓶。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安吉白茶拿铁、临安山核桃拿铁等融合了浙江地方风味的特调咖啡。墙面上张贴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海报,其中,刚刚结束的“长河老街Citywalk活动”海报上还细心标注了打卡点位。

咖啡与酒、日与夜、工作与休闲、独立与交流在这里无缝衔接。

随着咖啡消费习惯的普及,杭州的街头巷尾咖啡小店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特调、拼配带来口味上的惊喜,日咖夜酒、咖啡+轻食、咖啡+文化等有个性运营模式的小店,迅速占领年轻人的打卡清单。消费者在咖啡馆里享受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体验,甚至是主理人倾注其中的情感与创意。近日,记者采访了“源掌柜”王之源,探讨新消费浪潮下的咖啡赛道。

记者:当下,国内咖啡市场依旧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本土咖啡品牌越来越有特色,开一家咖啡店要考虑哪些因素?

王之源:选址时,要评估外卖单量、咖啡店数量和写字楼数量。做品牌定位时应抓住用户的情感需求,找到差异化定位,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故事和视觉识别系统,并根据定位设计店铺外观和内部装修风格。开发具有特色的咖啡饮品,制定合理的商品定价,要既能覆盖成本又能吸引消费者。

记者:低价成潮,连锁狂奔的大环境下,目前杭州的咖啡店饱和了吗?

王之源:咖啡行业离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白热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我看来,对于喝咖啡的人而言,选择品牌和产品取决于不同的场景和心情,一些以价格换数量的咖啡品牌并未占领消费者的心智,直觉和情感先行的品牌往往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更真诚的关系。小店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成为消费者眼中独特的存在。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共享相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社群,让咖啡馆成为城市中人们精神交流的重要据点。

记者:“咖啡+”的跨界正创造出不同的消费新场景,咖啡小店可以做哪些尝试?

王之源:我们特别看重与消费者的交互,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打磨和与人相处上。因为主理人和社群而结缘一家咖啡馆的大有人在,主理人和顾客、顾客和顾客成为朋友后,把店当成自家客厅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会日日上门的顾客,期望的也不止一杯咖啡,而是和人产生联系,因此,我们在推出新品时,会请顾客取名字,会邀请顾客加入特调制作,也会组织各种活动。这时,咖啡店卖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一种情感交流的桥梁。

消费观察

咖啡小店,越“卷”越优秀

创新包容的城市,生长着姿态万千的咖啡小店。

咖啡店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以特有的方式诠释着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艺术和生活风尚,同时也在持续塑造着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方式。

杭州有着较高消费能力和对咖啡文化的广泛接受度。在杭州,评价一家咖啡馆的标准早已不限于“好”与“不好”的二元对立,而是更多地关注于那些能够为其增添独特魅力与价值的元素。有猫可以撸、有唱片收藏、复古精致的装潢、自带一片绿意盎然的秘密花园、独特风味的产区豆、获得过各种奖项的咖啡师……这些才是咖啡小店“卷”的地方。

近年来,杭州确实出现了大量咖啡店开业的现象,特别是在热门商圈、文化创意园区、大学城附近以及居民区,咖啡店的数量快速增长,某些路段和街区上,短短时间内就有数十家咖啡店开业,可见赛道之热。

咖啡店看似密集,但从长远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变化来看,这个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因喝咖啡不断的日常化和其社交属性,咖啡这种饮品不再局限于商务交流场所,而是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为咖啡行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另外,每家咖啡店的定位、产品特色、服务模式和目标客群各有不同,细分市场仍然存在挖掘的空间。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只要能找准定位、创新经营,依然可以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