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生动案例 呈现文化艺术助力“美丽中国”

2024-03-24

记者 孙乐怡

3月20日,“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展出。

本次展览以“感知地理”作为方法,关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00个美丽中国文化实践的生动案例,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遗产保护,从社会美育到社群营造……展现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维探索和多元实践。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倡导“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建立了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研究院成立三年以来,对全国范围内推动美丽中国社会创新的艺术文化实践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取样、访谈、编码、研读、阐释,甄选出具有社会性、艺术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典型案例。

在一百个新入库的美丽中国实践案例中,有开辟乡村振兴新范式,打造非遗美食足球多元一体新赛事的“贵州村超”;有打造新型聚落群,盘活城乡资源绘制城乡协同新画卷的“丁栅水乡SOHO”;有坚持“与造物游”,将艺术性注入科普工作的“东山山海艺术节”;有通过艺术智能装置来展开航天主题的科技反思、人文探索和知识传播的“大航天计划”……展览呈现的案例,由两条相互对照的文献线索组成,分别以代表性事件串联起美丽中国的发展脉络,以每一个实践者和团体提供的文本、物件、影像资料所形成的个体文献,汇聚出群体实践的叙事框架。

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介绍,过去三年间,美丽中国研究院从具体实践中发掘出“存量建筑”“城乡片段”“乡土修复”“地方活化”等艺术新命题,形成了“自然建造”“生态织造”等设计新方法,总结出“山水城乡”四方融合、“文教商旅”四维联动等发展新模式。通过这些新命题、新方法和新模式,艺术界正在逐渐建立起一种艺术参与现实的正向路径,探索出一种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以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化艺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览以“感知地理”作为方法,结合世纪坛艺术中心的放射性展厅结构打造一个环状的、多层次的展陈空间,用经纬交织的地理坐标,定位实践现场。展场外环呈现出一百个美丽中国实践案例,外环内侧墙面上的大幅摄影以黄河、长江的流域和经济带为线索,呈现百姓家园建设的动人瞬间,展场内的弧形长桌则为地方政府提案、未来提案、现场工作坊的展区;内环为协作厅,展出感知地图、实践感知书展和案例文献库。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五场地方政府与实践者、思想者对于真实问题的研讨交流及“提案工作坊”活动,聚焦8个话题:社会营造与参与、生态与可持续、数字技术、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地域与品牌、零售与消费、农村与农业、教育与文化传承。本次讨论旨在进一步推动专业领域内优秀实践经验的分享和跨学科思考的碰撞,希望与“美丽中国地方问题”征集相结合,让专业智慧与地方需求直接对话,在实践层面应对切实的问题和挑战。

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