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为何成为直播间爆款?

2024-01-29

记者 张磊

近日,《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走进直播间,与董宇辉共话文学情缘。短短两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超895万人次。直播间挂出的《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册订阅链接,开播后4小时成交超8万套,成交金额近1800万元。这场直播甚至产生了长期效应,在直播结束后用户仍然陆续下单,销量直逼十万套。

对于传统文学杂志来说,靠一场直播就完成了靠传统征订很难达成的数字,这不啻于一场“地震”级别的成功营销。但在数字背后,仍然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单的网友看重的是文学本身还是冲着主播而来?这次的成功能一再复制吗?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的破圈之路又在何方?

当下,各类文学刊物都面临着“订户消失”的难题,《人民文学》的此次成功或许就如同疫情期间网络直播卖书模式崛起一样,为同类型杂志提供了全新思路——必须走出一条贴合当下年轻读者的道路才能够接续传承,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这类的直播新玩法不断冲击着图书期刊行业的传统营销思维,这绝对是好事,唯有求新求变,一个行业才能够让“新人”接着“旧人”的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即便订阅这些杂志的网友中只有10%的人会认真看完,那也是一种成功。因为当你翻开它时,你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感受到了作家传播出来的文学的花蜜,如梁晓声所言,“这就是文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直播这一媒介便是为这些杂志书籍找到它的特定读者,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

但是传播只是手段,头牌主播只是助力,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内容打造上下功夫。不能因为看到了一个成功案例,就“流量焦虑”,盲目一拥而上,不练好内功,只靠外观粉饰,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甚至还会给原有的金字招牌抹黑。

电视剧《繁花》火了,带动了原著的销量,当下读者对于这部有着时代特性的作品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现实性讨论,只不过这次讨论的舞台从杂志搬到了社交媒体。媒介变了,文学依然没有缺席,依然在新时代舞台上拥有广阔的受众。

这次《人民文学》与读者之间达成了一次成功的双向奔赴。只要文学作品始终能够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贴近大众阅读口味,多靠近互联网营销手段,可以相信,未来这样的“双向奔赴”会越来越多,因为喜欢文学的读者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