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创新图谱”的启示

2024-01-16

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瑞士连续13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高居首位。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70万的欧洲小国,何以在全球创新中一骑绝尘?新华社《半月谈》近日刊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瑞士“创新图谱”。

开放的营商环境,是保证瑞士创新活力持续走强的重要因素。因为开放,大批外国企业和科研人员争相到瑞士寻求发展;因为开放,促进了信息、人员、商品、服务、资本的跨境交流,催生了大批着眼世界的创新企业、工业圈和科研机构。而相对于开放的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创新理念在瑞士深入人心。瑞士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儿童对创新的兴趣和信心,在青少年阶段便逐渐激发他们对创新的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将创新性思考付诸实践,将想法转化为现实产品。这样的教育,显然有助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的个体。

瑞士从政府到企业,对创新的投资不遗余力。瑞士是全球人均科研费用最高的国家,每年科研费用投入高达100亿瑞士法郎,其中企业投入约占三分之二,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对于创新,瑞士各级政府谨守分寸,避免对企业和科研机构过多干预,瑞士经济学家菲利普·莫尼耶在受访时表示:“瑞士政府其实并没有对创新进行微观管理,我们没有‘创新部’或相应的产业政策。”莫尼耶说,瑞士政府更多的是致力于为企业构建良好的框架,大部分研发则由私营部门进行。

创新,要靠人才。在瑞士沃州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排名报告中,瑞士连续10年排名第一。那么人才又从哪里来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瑞士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高校,其实更能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瑞士职业教育的发达。大量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只有约40%的年轻人进入大学。瑞士创新体系的一大优势就是向来重视学徒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半工半读的双轨制教育方式与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相接轨。职业教育还是瑞士维持低失业率的重要举措,所有没有工作的瑞士人都可以免费参加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使得瑞士各行各业不乏技艺精湛且能长期坚守的工匠,他们既是创新的中坚,也是支撑创新的基础。

转移转化是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这“最后一公里”,其结果必然是前功尽弃。早在2013年,瑞士就正式启动“科学技术转移支撑系统”,为企业提供“丰富创新方案、提升创新目标、帮助寻找合作伙伴直至合作项目形成并提供资助”的全程服务。同时,瑞士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司法和执法机构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势头强劲,然而瑞士的“创新图谱”依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有助于我们补齐短板,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