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欢颜 | 晓芳(植物爱好者,文职人员)

绶草:大隐隐于市

2023-12-29

从2017年关注植物起就认识了绶草,这是最小的兰科植物,也是在城市草坪上就能够见到的野生兰花。通常来说,兰科植物对生存环境十分挑剔,温度、湿度、土壤、共生真菌……每一样,稍有差池,娇贵的兰就小命不保。而这绶草,居然在人造的草坪生态系统中活得有滋有味,没人能说清楚是为什么。我觉得绶草是兰花中的大隐者,在尘世的车水马龙里遗世独立。

绶草的“绶”字取自于它花开时的样子。绶草花很独特,紫红色的小花沿着花葶缠绕盘旋而上,像挂着一条绶带,它的俗名“红龙盘柱”也颇贴切。另外还有“盘龙参”的别名,是因为它的肉质根跟人参很像。清人吴其濬在他的《植物名实图考》里说:“盘龙参,袁州、衡州山坡皆有之。长叶如初生萱草而脆肥,春时抽葶,发苞如辫绳斜纠,开小粉红花,大如小豆瓣,有细齿上翘,中吐白蕊,根有黏汁。衡州俚医用之,滇南以治阴虚之症。其根似天门冬而微细,色黄。”“辫绳斜纠”说得很形象,让人很有画面感,古人就是有这样的遣词能力,三言两语,看似白描却十分饱满。

绶草身量很小,高不过盈尺,《中国植物志》上说它可高达30厘米,我见到过的基本都只有十几厘米,或者更矮小。在茫茫杂草间,很容易被忽略,春末夏初开花,若非有心去找,大概率会错过这些潜藏在脚边的蕞尔小草。不过,也有极少数整块草坪都被绶草占领的,伏下身,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姿态各异的紫红色游龙。有标准的螺旋状,有齐一边的牙刷状,也有两两缠绕,三五成簇……总之,扭得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它扭扭兰。

古籍上称绶草为“鷊”,三国时吴国的陆玑撰写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说:“鷊,五色作绶文,故曰绶草。”《诗经·国风·陈风·防有鹊巢》里有“邛有旨鷊”,说的就是土丘之上长有美丽的绶草,可见国人识绶草久矣。绶草全国各省区都有分布,全草可入药,有滋阴益气、凉血解毒、润肺止咳、消炎解毒等等功效,因此各少数民族的药典里都有其药用的描述,然而《本草纲目》却不见有载。

很多文章里都说绶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我查了1999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里面压根就没有把野生兰科植物列进去。2021年9月公布的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增补了很多种兰科植物,但是绶草属不在其中。这样看来,绶草压根就没有入选过“国二”。但由于所有的兰科植物都是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绶草自然也位列其中,这个美丽的误会或许因此而来。

不管是不是重点保护植物,路边的野花还是不要去采,欣赏欣赏就好。我每年都去浙江工商大学校园的草坪看绶草,今春校门重新对外开放,五月,我迫不及待地回到熟悉的校园,生长绶草的草坪似乎少了几处,但尚存的花儿们长势良好,星星点点艳丽的紫红色,散落在大草坪上,令人好不惊喜,如同与老友的久别重逢。听闻浙大紫金港校区也是有绶草的,明天春天必须要去找上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