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学 教师博学 学校宜学 人民尚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擦亮“学在临平”金名片

2023-12-27

2023年秋季全区21所新建学校(幼儿园)项目投用

2023年区第三届青少年足球赛

余杭高级中学获2022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浙江赛区)团体冠军

临平学子到鸭兰村研学

2023年区合作办学项目揭牌仪式

通讯员 杨蓉蓉 记者 章翌

在临平,与教育有关的好消息,这些天一个接着一个。

先是临平区11门课程入选杭州市精品课程,入选率位列杭州市各区县前茅,创下历史新高;随后在杭州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临平区5支队伍获浙江省赛参赛资格,数量再创历史新高;紧接着,第二批弘临思政学院试点学校认定出炉,临平在思政育人方向上的新尝试,正稳步向全区中小学推广。

把时空的尺度放大,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临平教育成果丰硕:一座座高颜值、高品质学校拔地而起;高中生物、物理等国家级学科竞赛接连摘金;小学开设4000余门拓展课程;4个案例获评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学生参加科技、艺术、体育类赛事获省市级荣誉600余项;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98.6%;皇国山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获评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入学早知道”平台获评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省教育现代化水平排名从上一年的全省第33位跃升至今年的全省第7位……

“我们一直思考着如何让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有深度。”对临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琪峰来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践行“八八战略”课题之一,也是孜孜以求提升“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的原动力,“后亚运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将以美好教育助力‘两个先行’建设美好临平,促进杭州优质教育均衡布局,在市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征途上不断攀登。”

普职同行 下好“县中”崛起的一盘大棋

几个月前,2023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颁奖现场,获全国一等奖的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以下简称“余高”)学生谈映月这样谈起获奖秘诀:“正是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让我们大胆探索未知、细心制定计划、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共同富裕需要优质教育服务作基石,小谈的感触,也是临平在普通高中高水平发展征途上的底气所在。今年,余高C9高校录取118人,其中浙大录取85人;309名学生进入985/211高校;387人进入“双一流”高校。今年3月,余高入选全国首批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俨然一面“县中”崛起的旗帜。

一花独放不是春。今年,临平全区普通高中的高考成绩实现了11连涨。临平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余二高”)学子在国家级的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青少年信奥联赛、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等比赛中成绩优异;塘栖中学与中国美院签订合作协议,打造美术特色课程,为国家培养美术类拔尖创新人才;临平实验中学重视科技创新特色培育,学生在省市区乃至国家级的科技类竞赛中有近千人次获奖,一些学生凭借科技竞赛获奖竞逐大学提前招生。

长歌未竟启新局。2022年,《临平区普通高中高水平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发布,推进特色化课程办学、变革育人方式的举措旋即在全区普通高中蔚然成风。“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是县域办学水平最直观的体现,我们整合了过去的经验,继续推动余高、余二高向省市前列进发,促进塘栖中学、实验中学的特色办学多样发展,让更多学生不唯高考而又赢得高考、赢得未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阐述。

职业教育的出新出彩,更显教育优质均衡的底气。

今年8月,临平区正式启动智能制造“8332”计划,全力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示范区。临平职教落子于此,打破校企的“墙”:通过构建中职、高职、企业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升学就业”双通道。区内中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老板集团、春风动力、西奥电梯等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智造工坊、智造产业体验园、临平未来智造工程师联盟,并让企业参与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改革。

因成效卓著,去年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被列入市共同富裕赛马课题优秀名单;今年三季度,临平区两项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中教育迈步前行的同时,其他年段的教育质量也跑出了“加速度”。初中阶段,“提质强校”行动下,3所学校获评市首批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示范校、4所学校被列入省初中学校提升培优行动对象;小学阶段,启动学校创特色、区域创品牌“双创”育人中心,首批打造26个不同特色的育人项目,探索小学教育范式的转型、变革;幼儿园阶段,品牌品质双品工程初见成效,全区现有省一级幼儿园26所、省二级幼儿园88所,让更多百姓家门口有了好园。

扣好扣子 让更多孩子启智润心走进精彩

今年5月,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弘临思政教育论坛在临平举行。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韩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成尚荣等教育大咖,对临平区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上的尝试,作出高度评价。

专家们的评价,共同指向了临平区教育局与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联手打造的“弘临”思政学院品牌。

纵观这些年,用好高校这片教育研究“富矿”与社会资源,一直是临平区教育发展的一大思路,譬如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合作成立“杭州中心”,助推教科研走上新台阶;与老板电器合作,建立12所食育基地,推进各校开展特色食育课程。“我们与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弘临’思政学院建设学术指导委员会,院长领衔10人专家组,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进行全程指导、研究。”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年初“弘临”思政学院诞生以来,在高校的指导下,临平区培训“大思政”教师500余人次,并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红色档案馆、丝绸博物馆等资源,结合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戊寅公墓、何思敬纪念馆等资源,研发了一批具有临平特色的思政课程。

形式多样的精品思政课,也在崇贤第一小学、星桥第二小学等试点学校落地。承载思政课的矩阵,同样在不断丰富。

就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临平正式发布青少年“五色五育”体验地图,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涉猎课外思政教育知识。

这份地图涵盖“五育”的五大板块,串起场馆区域资源、30个研学点位以及10条研学路线,将人文、历史、工业、科技、农业等多业态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每个周末、假期,沿线的田间地头,都有不少学生体验劳动教育、传统文化等,在其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实践与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临平区教育局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在保证学校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还开展了田径运动会、艺术节、校园足球赛、“三棋”比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前段时间,首届中小学篮球“校BA”赛正式打响。此外,临平教育还将聚焦“身心健美”,培养“关键能力”,持续推进体育“悦动校园”、美育“旸谷行动”、劳动教育“食全食美”等品牌建设,用各具特色的课程引领每个孩子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有的放矢 推进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今年4月,临平区合作办学向前迈了一大步。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高级中学、浙江浙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次签约活动共计5个合作项目,涉及临平区多所中小学。各校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比如,崇贤中学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品牌资源,提升崇贤板块的教育质量;启明学校由杭州高级中学托管,引入名校优质资源,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两年来,全区开工学校项目46个、竣工56个,新增学位6.8万个。与此同时,临平区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46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共体,实现了区内薄弱学校教共体全覆盖;同时,临平区还入选了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地区。

数年间,临平缘何能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上迈出如此迅猛的步伐?这背后,正是以财政助推共同富裕的“临平思路”。

这几年,在教育领域,临平区开展了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将原先由镇街保障的中小学(幼儿园)吸收纳入教育部门预算,按统一标准予以保障。2022年进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改革,通过整合小散专项、合理弥补运维成本、预留学校发展经费等方式,打造了“基准生均公用经费+学校发展经费”的经费保障模式,促进实现公办教育一体化、基础保障标准化、学校发展特色化,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优质共享。

事实证明,真金白银确实用在了“刀刃”上。2021年,临平投入教育经费37.14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25%;2022年这组数字提升至43.67亿元与22.18%;今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已达44.19亿元,实现近三年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特殊教育学校等教育普惠的短板也得到提升,新风系统、空调覆盖全区学校、幼儿园,护眼灯也走进了每一间中小学教室。

硬件之外,临平还着力为乡村教育注入“一池活水”。充分发挥名优教师辐射带动作用,组建14个乡村“临雁”名师工作室,选拔250余名区内农村教师参加“三名工作室”研修活动,促进教师在城乡间流动,全力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