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不明”却家家爱吃,老字号旺季日均卖2000个

一颗肉圆里藏着怎样的“流行元素”?

2023-10-11

和馅

捏肉圆

滚肉圆

出锅

抖音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记者 贾凯 蔡怀光 文

蔡怀光 摄

刘斌兵 廉笑尘 李玉萍 视频

青年创业者顾蕴婧在临平区前横弄开着一家20平方米左右的咖啡屋,每天上午,她都会骑着那辆复古单车去开店。磨完咖啡豆,顾蕴婧将一道小吃放进了蒸锅,只需片刻,鲜肉的淡香和糯米的清香便随着水蒸气弥散开来,与咖啡豆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搭配。

粢毛肉圆,临平区塘栖镇的经典美食。粢就是糯米,当肉圆外的糯米被水蒸气唤醒,就似肉圆长出毛发一般,这才有了“粢毛”的说法。这样的传统小吃与外来的咖啡搭配,不免让人想起前不久大卖的“茅台咖啡”。在顾蕴婧看来,自家的搭配更加实在,既提神又管饱,更何况要在临平的老居民区和写字楼间做出点名堂,必须加入本地元素,而粢毛肉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塘栖代代相传、人人会做,不正是本地人最熟悉的“流行元素”吗?

小孩也会做,做法简单到“有手就行”

“现在有空的、会做粢毛肉圆的来一下。”塘栖镇塘栖村村民庞红娣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仅隔两三分钟,就有5个人报名了,都是村里的巧妇。“别说我们村,你到镇里大街上随便找个本地人问问,基本都会做粢毛肉圆。”庞红娣说。

村里的池塘边,巧妇们拉开了阵势,鲜肉、糯米、葱花、生姜水、盐、味精一一摆好——当天有共富考察团来村里参观,她们准备炮制粢毛肉圆待客。

鲜肉选的是肥瘦各半的夹心肉,用双刀剁成肉糜后备用。糯米需先浸泡3个小时,之后以三七的比例分成两份,小份的用以和馅,大份的用来滚肉圆。将糯米和葱花撒入肉糜后,庞红娣开始搅拌,一旁的夏凤玉顺势将一碗生姜水缓缓倒下。“这样可以去腥。”庞红娣说。不一会儿,红的瘦肉、白的肥肉、绿的葱花便交融出一种油润的状态。再加一些糯米,调一些盐和味精,继续搅揉一阵后,随着庞红娣将肉糜重重地摔上砧板,做肉圆的馅料加工完成。

做肉圆需先掐起一团肉馅,将手握成漏斗状后,肉圆自然从虎口中挤出。见大人们做出了肉圆,两个刚上小学的小男孩迫不及待地跑过来,接过鸡蛋大小的肉圆,放进了糯米堆。滚米,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儿,小手推着肉圆在糯米中滚动,糯米便随机松散地粘在了肉圆表面,透过糯米的间隙,还能看见肉圆的光泽。

庞红娣学会做粢毛肉圆,也是在刚上小学那会儿。“配料简单,步骤又不复杂,学起来特别快。”她至今记得小时候踮着脚在灶台前的情形,每逢年节或办酒席,桌上必有粢毛肉圆,“团团圆圆,吉祥嘛。一笼粢毛肉圆端上桌,大家抢着吃,一边吃一边还要盯着蒸笼,生怕被别人吃完了。”

做好的粢毛肉圆上锅蒸40分钟,糯米和鲜肉都熟了,呈现出晶莹透亮的形态,撒上一把细葱花,清香开胃。一口咬下,糯而不黏、油香不腻,口感富有层次。“粢毛肉圆不仅能当正菜,也能当点心。”庞红娣说,以前正月里天寒地冻,下午干活饿了就热几个粢毛肉圆吃,“解馋,也管饱。”

以鲜肉做点心,恰是塘栖历来繁华的证明

浙江的名小吃极多,而像塘栖粢毛肉圆这般“下本钱”,每个用料将近50克鲜肉的,却不多见。另一方面,粢毛肉圆虽说在塘栖代代相传、家家爱吃、人人会做,可它的来历却没有人说得清楚。当地流传的,也只是一段没有任何史料佐证的戏说。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塘栖停船歇脚,传下旨意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皇帝什么好东西没吃过?这可急坏当地的厨师。旨意传来时,厨师正在做狮子头,一分神,肉圆滚进了准备包粽子用的糯米堆。厨房外催着上菜,厨师心一横,索性将粘着糯米的肉圆蒸熟,硬着头皮献给了乾隆皇帝。厨师本以为闯了祸,没想到乾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还问起了菜名。菜都是“随机”做出来的,厨师哪里想过菜名,便请乾隆皇帝赐名。乾隆皇帝看着肉圆上的糯米粒粒竖起,思考片刻便取名“粢毛肉圆”。

带着演绎成分的传说,为美食增添了一丝趣味。“仔细考证发现,确实没有文献记载粢毛肉圆的来历。”塘栖本地学者、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副监事长虞铭说,“但从地缘角度研究,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元朝末年,塘栖还是一个普通渔村。当时,张士诚频繁往来于苏杭,为了方便运输兵粮,他避开通行不便的上塘河,调动民夫开凿出如今的塘栖至杭州江涨桥这段运河。受益于运河改道,到明清时,塘栖逐渐成为水运枢纽,往东可至桐乡、嘉兴、上海,往北可抵德清,往西可通安徽,往南半日可抵杭州。于是,贩鱼的苏北客商,搞餐饮和药行的甬商、经营干果的闽商、酿酒的绍兴帮、开银号的徽商云集一处,塘栖成为物阜民丰的繁华之地。从杭州拱宸桥运来的米、面、肉等物资也在塘栖集散,因此,塘栖食物丰沛。有道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五湖四海的商贾带来的不同饮食习惯交融,加上米、肉这样的现成食材,粢毛肉圆的出现或许是塘栖繁华光阴中的必然一瞬。

由此论之,粢毛肉圆的历史应有数百年之久,远早于乾隆一朝。

坚守与创新,代代相传需要这样的“链子”

500余岁的广济桥连接着塘栖的老街与新镇,游人打卡必上此桥。桥北不到百米的特色街上,粢毛肉圆的店招就有4块,其中就有汇昌号的招牌。

200余年前,汇昌南北货栈成立,几经迭代后,2003年,虞铭恢复了汇昌号,粢毛肉圆当仁不让地成了店里的主打产品。每逢旅游旺季,汇昌号的师傅每天要做近2000个粢毛肉圆,基本都能卖完。

与普通人家的做法略有不同,汇昌号的粢毛肉圆经过商业化改良,肉馅中加入的是圆头糯米,外层则用尖头糯米,蒸熟后肉圆更加软糯,而卖相更为挺括。同时,汇昌号粢毛肉圆所用的夹心肉肥瘦三七开,确保口感之余,更符合现代人的低卡饮食追求。

离开古镇,回到临平城区,顾蕴婧的咖啡配粢毛肉圆已经是店里的拳头产品,常常是上午就卖断货。顾蕴婧的粢毛肉圆是一位老师傅供应的,肉馅只用村里的土猪肉,春天还会在肉馅中加入春笋,口感更脆甜,其他时节则用笋干弥补口感层次上的缺失。“餐饮行业太‘卷’了,我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做出特色。”顾蕴婧说,“塘栖的老味道给我带来了机遇。”

夜幕降临,一户普通的塘栖农家中,三代同堂。老爷子夹起一个刚上桌的粢毛肉圆,放到了小孙子碗里。孩子吃得很香,吃完用手背一抹嘴,脸上的油渍在灯光下反光,引得满堂大笑。经典的味道,就在这平凡的餐桌上,一代代地传承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