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 陈爱民 记者 俞倩 温欣欣)最近在不少平台,都可以看到这么一只栩栩如生的“加油鸭”:它们由废弃笋壳制成,不仅环保,还散发出非遗文化的魅力。自从进了“亚运村应援团”,可爱的它们便获得不少亚运健儿的喜爱。这群外形充满创意的小家伙,来自余杭区百丈镇。在10月4日上午举行的杭州“无废亚运”媒体吹风会上,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还专门提到,这款“加油鸭”在亚运纪念品中已经“火出圈”。
那么,“加油鸭”是如何诞生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据了解,百丈镇是“浙江毛竹之乡”,生态资源丰富,群山涌翠,竹海茫茫。笋壳是竹笋外面包裹的一层层保护壳,伴随着竹子的生长全部脱落。以前,村民会捡拾脱落的笋壳烧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革,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捡拾笋壳。因而,脱落的笋壳一般被当作废物垃圾处理,等待自然降解。
百丈镇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某天漫步竹林时,看见漫山遍野的笋壳突发奇想:“要不试试变废为宝,把废弃笋壳做成非遗工艺品?”
说做就做,她把笋壳的花纹和鸭子身上的羽毛联想在了一块儿,萌生将环保、天然的笋壳做成鸭子的创意。
为了让鸭子的身形更立体,她找来黄杨木雕手艺人,将碎木头废物利用,拼拼补补做成了鸭子的胚型,再把笋壳粘贴上去。巧手翻飞间,一只栩栩如生的鸭子便诞生了。
郑芬兰介绍,在中国古代,“鸭”与“甲”谐音,“鸭”寓意科举之“甲”,因而她将第一批“加油鸭”送给了今年中高考的学子,祝愿他们取得佳绩。
在“加油鸭”基础上,郑芬兰还创新融入五颜六色的土布,塑造出一批灵动缤纷的“快乐鸭”。
郑芬兰这一变废为宝的创意做法,是“无废”理念在余杭区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生动体现。为给“无废”亚运增彩添色,她和阿里巴巴一拍即合,指导其志愿者制作3000只“加油鸭”,作为特色伴手礼送给本次亚运会运动员,祝福亚运健儿能勇创佳绩。
为了让“加油鸭”也能走进市民的生活,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在9月27日至10月8日期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还推出送“加油鸭”半成品礼包的活动。
想了解具体活动详情,请关注“杭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