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涂玥 沈鹏阳
临平微融圈 费彪 胡轶文
在临平塘栖古镇水北街的古戏台上,一场独具杭州特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曲表演正在热闹上演。表演将传统越剧艺术与诗、词、曲、文、琴等元素相融合,并配以多媒体展现形式,戏景合一、精彩纷呈。一曲听罢,聚在戏台下的国内外游客们连连“点赞”。
“这个表演很有意思,是中国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吧!”透过这场复古又不失时尚的表演,卡塔尔游客Amir Fahci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韵味”。他还打算将现场拍摄的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让更多的朋友一同欣赏这神秘的“中国歌剧”。
金桂飘香迎远客,和Amir Fahci一样,这些天,塘栖古镇景区迎来了不少前来游览的中外游客。一些杭州亚运会的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也都将这里作为“打卡”体验点之一。
吸引他们的除了像古戏台表演这样独具韵味的特色文化活动外,更有临平大运河畔迷人的自然风光、古镇风情。基于“文化+”的活化、再生与突破,在塘栖古镇景区,原本的传统文化与老字号已经被串联成了一场沉浸式的夜间非遗文化体验之旅,创新打造出的“栖游数字世界”更是将运河文化与非遗体验向全新的元宇宙空间拓展。
聚焦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近年来,临平持续推进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上塘宋韵文化带建设等文化工程,深入挖掘以米塑、皮影戏、清水丝绵等为代表的塘栖特色传统文化,开辟非遗主题精品旅游路线。通过策划非遗集市、开发非遗文化等,临平已举办了古镇年味节、非遗文化周、大运河好物共富集市等系列活动,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共富优势。
今年3月,临平又启动了“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加速临平历史文化资源的串点成线,更好地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眼下,大运河(临平段)蕴藏的城市发展动能被不断释放,千年文脉绘出的水韵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从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入手,通过做优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山水、人文资源,促进整个大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