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张玉香 整理 孙炜

杭州有个“篮球之乡”

2023-09-25

张玉香祖孙三代。

双浦镇乡村篮球赛。

我叫张玉香,是双浦镇杭富村人,那里原来属于周浦。周浦可是杭州有名的“篮球之乡”。

40多年前,我是周浦女子篮球队的队长。能够当上女篮队长,一是我喜欢打篮球,二是父母给的身高摆在那儿。

往事从头说起。

翁阿林个子高,全身是肌肉,人称“15号小豹车”

我出生在老周浦的桑园地村,后门口就是个大龙潭。老一辈说,这龙潭是传说中乌龙出游起飞的地方。

龙潭沿上是村里的篮球场,一听哨声响了,准是有篮球比赛,我熬勿牢就会去看。场上两批后生家拼抢一个球,经常看,经常看,看看就懂了,我喜欢上了篮球。

当时,西湖乡龙井、梅家坞的一些后生家下放在桑园地村,大人说,他们有的是大学生。这些后生家篮球打得可真好,有了他们的加入,桑园地篮球队也成为强队,甚至可以打败传统强队——三阳队和翁家埭队了。

在一次与翁家埭的球赛中,周浦人人都晓得的“15号小豹车”(方言,小汽车)翁阿林出场了。都说他篮球打得好,他上场后,看球的人眼球都盯着他转。

翁阿林个子高,全身是肌肉,打的是后卫。他常常在防守中把对方的球夺过来,然后发起反攻。好几次对手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把球运到对面篮下,起跳上篮了。

想不到十几年后,翁阿林成了我的篮球教练。

“大家加油!生活做好去看球!”

谁是第一个在周浦打篮球的人呢?

听大人们说,周浦人打篮球是从1950年开始的,一位在周浦供销社工作的杭州城里人把篮球带到这里,首先是三阳、翁家埭,后来周边村子都开始打篮球了。

篮球运动能够在周浦生根发芽,和周浦人的精气神有关系。当时没有篮圈,人们就用钢筋让铁匠打一个。

桑园地第二生产队有几位喜爱篮球的后生家,一听到广播呼叫,就知道有球打了,来的都是邻村的篮球爱好者。他们马上从稻田里走出来,赤着双脚,光着背,腰里系一条大手巾,直接奔到球场上。

20世纪60年代,周浦农村没有灯光球场,邻村之间的篮球赛只能选在农闲时不下雨的白天举行,一般在天将晚的时候开始。为了能让大家看上球赛,又不影响田里做生活(方言,活儿),生产队长会说:“大家加油!生活做好去看球!”

身高1米9的小伙子一登场,场外姑娘们心跳加快

到20世纪70年代,周浦几个篮球强村建起了灯光球场。农民球员白天做生活,晚上打球。这样,看球的人更多了。碰到精彩的球赛,男女老少一起观战。

场上在比赛,场外看球的人说着闲话,说这个后生家投篮准,那个后生家相貌好。我们这些看球的姑娘,听那些“过来人”说长道短,一个个羞红了脸。

最精彩的一场球,是潘兴法带领的周浦三阳队主场对阵富阳春建队。那天晚上,我们几个桑园地的小姐妹走了5里路到了三阳球场,已经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一片。有的人在凳子上站起来,还有的小后生家为了看得更清楚,爬到球场外的房子墙上。

周浦人看篮球赛,一直是非常喜欢,有时在田头地角劳动,还会为打篮球的讨论争得红脸。潘兴法是我周浦中学的同学,后来也成了周浦女篮的教练。他是爱篮球爱到“听到下课铃响,脚底板发痒”的那种人。

此时,潘兴法已经是周浦篮球界的新秀,他带的5个队员都是我们周浦中学的同学。几个身高1米9的小伙子一登场,英气逼人,场外姑娘们不由心跳加快。

比赛开始,三阳队凭借年轻和身高优势,虚晃投篮,空档进球,一下子拉开了比分。不过,富阳春建队敢于出征周浦,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很快要求暂停,春建队教练紧急场外指导。

不愧是强队,在客场弱势的情况下,春建队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毫不怯场。他们调整了进攻方式,从篮下近攻改为远投,只见一个个三分球清爽利落地落入篮圈。

三阳队的比分被春建队紧紧咬住。

我真为场上的老同学们捏了把汗,但也有心理准备,在强队面前,三阳队敢于一战,败了也光荣。

加时赛时,看球的人心都被吊起来了。终场哨响,三阳队以两分险胜!

坚持到底不放弃。这场球对我后来当上周浦女篮队长影响深远。

刚好是12名球员,外面人叫我们“周浦女篮十二钗”

我小辰光喜欢看后生家打篮球,但上小学、初中,我都没碰过篮球。那时候农村上学的女孩少,上体育课时很多人扭扭捏捏不肯上场。

在周浦中学读初中时,我经常看到同学潘兴法在球场上生龙活虎,心里好生羡慕。

高中到了上泗中学,才有体育老师教我们女生打球。刚开始,女同学还是羞答答不肯上场。我算胆大的,带头上了。其他女生才一个个上了球场。

几场球打下来,大家都习惯了。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下来,每个人多少有了篮球运动的基本功。1971年,周浦乡组织女子篮球队,由余副乡长牵头,一共招收了12名中学毕业、个子较高的女生,摸过几次篮球的就算有基础了。

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些队友的名字,张雪珍、张丽敏、李彩莲、汪秋仙。还有几名是杭州城里来的女知青,打篮球的基础比较好。就这样组成了周浦女篮。因为刚好是12名球员,外面人叫我们“周浦女篮十二钗”。

当时12名球员集中在周浦三阳村的球场训练,翁家埭球队的“常青树”翁阿林,金马村、三阳村球队的新秀李吉海、潘兴法,一起担任女篮教练。

教练们篮下抢球那么强劲,投篮姿势那么好看,场上运球线路弯曲前行,我们看了非常羡慕,真想有一天能和他们一样就好了。

光成立一支女篮是没法打比赛的。当时西湖区别的乡也成立了女子篮球队,袁浦、转塘、龙坞都有女篮“十二钗”。

管它有没有人鼓掌,比赛照样打

在和其他乡的女篮比赛前,我们要先打内部赛,有时每队5人打全场,另2人替补;有时每队3人打半场,刚好分成4个队。内部比赛都是教练做裁判。

打篮球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玩,慢慢就熟练了。教练也在比赛中了解了每个球员的特点,好安排她们在球赛中的位置。我有一定的篮球运动基础,个子比较高,体质好,弹跳较高,运球速度较快,教练就让我当女篮队长,打后卫。我的任务是比较重的。

篮球的赛前训练,那是真吃力,日日一身汗,跑得两腿肌肉疼痛。一个星期下来,“白姑娘”都变成了“黑姑娘”。但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习惯了田里做生活,没有一个怕吃力的。

教练有时候也安排我们去看男篮比赛。只要我们女篮姑娘在那里一站,男球员们可来劲了,场上拼抢格外厉害。

20世纪70年代的女子篮球赛,西湖区各乡之间都有,有的是区里组织的,有的是乡与乡之间的友谊赛。和周浦队交手次数最多的,要数袁浦队。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袁浦乡新浦沿村的一场比赛。袁浦队是主场,我们是客场。当时女子篮球赛几乎没有,新浦沿村的老老小小都来看个稀奇,后生家特别多,他们一直喊着:“袁浦队加油!袁浦队加油!”

袁浦队进球了,观众就一片掌声。我们就没有啦啦队了,也没人加油,一开始心里特别紧张。但打着打着就适应了,管它有没有人鼓掌,比赛照样打。

开场时,我们的比分落后。在教练的鼓励下,我们很快调整好心态,比分就追上去了。但袁浦队也不是“吃素”的,发起一次次猛攻,比分拉锯上升,场上多次平局。

这是一次消耗体力的拼搏,好在我们身高占优,篮下优势明显。就在球赛结束的哨声吹响的同时,我们的球入篮了,反超了袁浦女篮一分。

接下来激动人心的几分钟里,我们5个队员抱在一起,哭出了泪花。这一场球赛,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那场篮球打赢后,余副乡长说了很多表扬、鼓励的话,我们都很受感动。

为了买球衣、球鞋,人人都有一股不怕苦不怕吃力的精神

篮球队员参加训练和外出比赛,肯定要有经济待遇。我们同时代过来的人可能都会理解,当时周浦女篮的“十二钗”都在生产队劳动攒工分,抽上来时乡政府就和村里说好了,在训练和外出比赛期间,由所在生产队记工分,乡里不发工资、也没有奖金。

一句话,生产队出人,为乡里打球。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些被挑选上的女孩,有资格到周浦镇上参加乡里组织的篮球训练和比赛,就觉得见人高一头了,一个个激动得晚上都困不着觉了。

篮球队的训练和外出比赛产生的经费开支,开始时,大家身边带钱的,就自己付了,但时间久了也不行啊。怎么办?乡政府没给钱,当时周浦也没有企业赞助,农村球队打球从来不卖门票,无论女篮男篮,都是没有一分钱收入的。

那年男篮和女篮合在一起,成立了周浦篮球总队,老球星翁阿林当总领队。好在翁阿林是周浦西山石矿的矿长,他动了个脑筋,提出每位男女球员都去西山石矿挑矿砂,用做生活所得的钱作为篮球队的集体基金,用于篮球队的日常开支,包括队员的球服、球鞋等。

西山石矿挑矿砂的活那个吃力呀!周浦人都知道,那是天天衣服被汗湿透,背上出盐花,掉几斤肉的生活。每天天蒙蒙亮就要从家里出发,走到西山石矿,太阳刚刚出来。

石矿就像个朝天的锅子,三面是笔笔陡几十丈高的石壁,那个热啊!在石矿里走走路都非常吃力,还要挑上一百多斤一担的石砂,真是辛苦的要命啊!我们这些女篮姑娘,在矿渣中挑担行走,两条小腿直发抖,两个肩膀都磨破了皮。

好在我们也是田里做生活惯了的农村姑娘,加上打篮球的个个身材高大,更何况辛辛苦苦是为了买球衣、球鞋,人人都有一股不怕苦不怕吃力的精神。

硬着头皮熬过了半个月的挑砂,一个个都瘦了一大截。月底时,我们总算拿到挑砂得到的钞票,买了新球衣新球鞋。球赛时,一排个子高挑的姑娘在球场上一站,整齐划一的服装,那个相貌好嘞!

路过的群众看了一个个不肯走开,我们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婚后我还继续打篮球,怀上儿子5个月还在打

许多年后,同学会上有人开玩笑地问:当年有那么多优秀的男孩追你,怎么就选择了“他”,是不是篮球作了“媒人”?

我实话实说,像我这样的高个子姑娘,班里哪位男同学能搭?我都差一点嫁不出去啦!

我看中的那个“他”,也是打篮球的,身高1米86。媒妁之言说得好:你们俩个头还凑合。两个高个子成婚,遗传基因是磨子上摆钵头——稳笃笃了。

婚后我还继续打篮球,打球打到怀上儿子5个月还在打,家里人都劝着、不让打,没有办法,只能停下了心爱的篮球。

之后,周浦女篮“十二钗”都散了,有的嫁人,有的生子。我心里七零八落,很难过。

但有了这个身高,我们全家人都喜欢打篮球,我、我老公、儿子、孙子,一家三代都跟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身高也一代比一代高,打篮球也一代比一代打得更好。

我的儿子,身高1米9,少年时就进入了杭富村篮球队,经常随球队出征,在乡篮球联赛中拔得头筹。现在年纪虽然大了,爱篮球的心还年轻,就参加了周浦老年篮球队,有时还去富阳东洲等地进行老年篮球赛。

我的孙子张天铖,身高1米93,从小喜爱篮球,中学阶段进了学校篮球队,考上育英职业学院后,多次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去年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在成都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得到了亚军的好成绩。

孙子在成都打篮球时,我们一家人每天等在电视机前看他打球,他一出场,我们一家所有眼睛盯着他转,为他的进球喝彩。我的媳妇虽然不会打篮球,但是篮球赛的规则都晓得,她儿子进了球,她的喝彩比谁都响。

人心都一样么,希望下一代篮球打得比我们更好

有共同爱好的人,总会走到一起,在我的球友中,三代打球的就有好几家。

比如我的教练、双浦翁家埭球场“常青树”翁阿林,他的儿子、孙子篮球都打的很好,先后成为翁家埭优秀的队员;

再如,我的同学,双浦三阳村“球星”潘兴法家的三代,也是爱球如命,现在他的孙子已经是中学里的篮球高手了。

还有湖埠村的篮球老将杜少海,他风趣地说:“我跟你们张家三代人都在球场上交过手。”

今年,西湖区组织了“村BA”,我家所在的杭富村也是西湖区的篮球强队之一。有几场“村BA”安排在杭富村球场,每次比赛,我们一家都早早地坐在最佳位置,等待着球赛的开始。

特别是孙子上场的球赛,全家人一个都不会错过,看球的时候,一家人的心都被吊起,就恨不得自己上场了。

人心都一样么,希望下一代篮球打得比我们更好。

杭州亚运会的钟声已经敲响,相信我们国家的篮球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也希望“篮球之乡”的第三代,在“村BA”中得到锻炼,比我们老一辈打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