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版摹本、简牍纸帛、古籍经卷……数千年中华典籍精妙绝伦,一个个方块字相连,感知文化的悠远厚重。本版摄影 丁以婕

孙侃
1
走进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大门,我首先看到的是一排高大的青瓷屏扇门。她以宋代屏风为设计灵感,用一块块“梅子青”龙泉青瓷覆盖其上,屏扇可转动可开合。阳光照耀展馆之间的莲池,水光潋滟,映射得青瓷如同一块块温润之玉,灵动、深邃、雅致,与馆内件件展品一起,诠释“文润”这一词语的蕴意。
将中华版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博览古今,见证文明。可在我看来,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享有文化的滋养,不仅能睹见无数雕版摹本、简牍纸帛、古籍经卷,及近代的印刷出版物和各类数字版本,不仅能沉浸在数千年中华典籍版本的精妙绝伦中自拔不得,馆体及周边环境同样是一种文化享有。此地与良渚文化遗址近在咫尺,馆址原本是一处废弃的矿山,各幢建筑物随山赋形,水榭楼台,馆园搭配,疏密有致,人文与自然风景巧妙相融,宛若一幅宋人山水画。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已浸染文化之韵,绝非夸张。
已经来到了这里,前面提到的良渚文化遗址,这个杭州三处世界遗产之一,就应该去走一走了。2022年7月6日,良渚文化遗址公园内的老虎岭园区正式开放,由此组成良渚古城遗址完整的展示体系,挖掘出来的城门、城墙、水坝、作坊、宫殿、王陵遗迹等尽在其中。引导着我的讲解员骄傲地说,目前已开放的遗址公园城址区面积达3.66平方公里,比17个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面积还要大,而规划中的遗址公园总面积将达14.33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气魄的文化建设大手笔!
说到文化建设的大手笔,当然还不能忘了本月29日刚刚启用的之江文化中心。这处浙江省内体量最大,集自然、人文、艺术、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复合文化综合体,正是实施“八八战略”、打造文化“3+8浙里范”,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强市的标志性成果。还是在尚未完工之时,我就已走近过它。我发现这一建筑群同样有其特色:外观承继传统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韵致,对内合围成文化景观公园,浙江山水人文韵味从各个细部流露出来,风格上与杭州新建的各处文化设施毫不违和、相得益彰。
2
以文铸城,用文化铸就城市的灵魂,让文化深入城市的肌理;以文惠民,以文化丰富美好生活的拥有,给人以追梦的勇气和力量。生活在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现代化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感受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进步和完善,都在参与文化的追寻、创造和传承,谋求自身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提升,都能说出有关文化体验、文化享有的生动故事。
钱塘江畔的城市阳台,一场名为“文澜重光——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回顾展”正在这里举行。拼接连绵的书架上,一整套共1559册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首次开放式展览,其磅礴之势令每一个零距离观摩它的人惊慑。《四库全书》是由乾隆皇帝钦定,集数千人之力完成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抄录7部,杭州孤山上的文澜阁藏有其中的一部。清至民国,战乱迭起,众多仁人志士深明大义,为保护国宝而抛洒热血,其曲折的保护、收集、密藏、补抄的过程堪称传奇。2004年8月,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联合启动整理出版工程,历经十余个寒暑,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全部编纂印制完毕。
是的,你不必拥有这部皇皇巨著,可以不去细读哪怕任何一卷,你只需缓缓打开它的封面,眼光在同样浩淼的目录上流连,就能感知中华文化的悠远厚重;你只需轻轻抚摩它绵延如长城的千百部卷册,致敬这部巨著典籍的所有护书人和奉献者。
跨湖桥遗址、南宋临安遗址、跳头遗址……这几年来,杭州成立了宋韵考古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宋韵考古内涵,促进考古成果活化利用;建设“博物馆之城”,“新增5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成为2022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文化惠及万家,这早已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2022年11月22日,复原后的德寿宫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市民感知宋韵文化的又一个好去处。它是宋高宗退位后的寝所,后吴皇后、宋孝宗、谢皇后都曾居住于此,见证着南宋的繁华与风流,如今则是一座专题博物馆。事实上,撇开历史,德寿宫最大的看点仍是建筑。复原时不用一钉一铆,以全榫卯结构搭建,制式、格局、工艺及细节均以南宋建筑为校准。它没有建成汉唐时期的那种金碧辉煌大宫殿,呈现的是小巧精致、江南风韵浓郁的南宋之美。在德寿宫蹀躞,耳畔忽地传来一声惊叹:“哦,我们真的能穿越……”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这个“梦开始的地方”,2016年的春天,有了这个村历史上的第一部村志。这部近600页的《下姜村志》,浓缩了800余年的沧桑巨变,是下姜全村的记忆,更是传承乡村文化、记录实施“八八战略”以来下姜蝶变的生动载体。盛世修志,如今杭州的各个镇村,掀起了热度不小的修志热。一位年轻的修志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因为修志已不仅为了先前的“存史、资治、教化”,更是地方文化建设的良好方式。昭显前人功德,垂范后人;延续文化根脉,留住乡愁,功莫大焉。
3
从2022年5月起,我的朋友老钟每天一早就在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与人开打羽毛球,大汗淋漓、神清气爽后再去上班。与杭州的大部分亚运场馆一样,按照竞赛场馆标准完成提升改造的黄龙体育中心,10余处场地已提前惠民开放,前来锻炼者十分踊跃。“你想,光在黄龙,每天锻炼的就有五六千人,这可以用火爆来形容了!”老钟兴奋地怂恿我前往体验,他因已获得了相对固定的入场许可而欣喜不已。
亚运会花落杭州。杭州创新思路,将准备就绪的众多竞赛和训练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并且专门发布了“杭州市体育场馆惠民十条”,其中还要求从2023年2月20日起,全市1184个学校体育场地(馆)全面对外开放,其中学校室外体育场地905个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室内场馆279个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无需多言,这又是一项以文惠民的大动作,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享有亚运“红利”,实实在在地获得文化润泽的幸福感。
前不久,有一位外地客人来杭,以叹为观止的口吻,赞美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质:曾到过那么多地方,但车辆斑马线礼让行人能如此自觉的城市,杭州是第一个。他很想知道杭州是怎样让市民做到这一点的。我自豪地告诉他,杭州完美的社会文明风尚,还表现在有众多“最美人物”组成的平民英雄,有各个领域的无数志愿者,有爱国主义红色公交专线,有洋溢书香的座座“漂流书亭”……而这一切的背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巨大力量不可低估。近20年来,随着“八八战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推进实施,这座底蕴特别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永不褪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得以升华。浸润万物,净化心灵,持之以恒必然垒筑起精神天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秋日晴空下,大运河畔,新建的学堂里,传出这首宋代诗人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这稚嫩而响亮的吟诵声令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