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存才:印外求印,书写志趣

2023-08-19

人物名片

唐存才(子穆),1962年生,书斋号步黟堂。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金石碑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师承童晏方先生,篆刻初学赵之谦,旋即涉刀二周古玺、秦汉经典,四十余载寒暑不辍。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苦修黟山黄士陵,得黄氏印风三分。书法重汉魏六朝,亦能水墨小绘,以汪士慎、金冬心诸家为宗。秉承先贤为艺之道,溯本求源,印外求印,步黟堂凡汉晋砖瓦、金石碑版、造像陶文,均兼收并蓄以呈文字之福。此外,同时创作重金石书印画理论研学,黟山黄士陵研究、战国陶文及其艺术研究为其特色。近年出版多部研究著作,并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及《书法》《西泠艺丛》等杂志发表论文、鉴赏专栏文章四十余篇,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展览和联展,并被海内外多家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

记者 夏琳 实习生 刘宬佑

源于热爱 一生追寻

自1976年始,唐存才开始自学书法篆刻艺术。他仍记得那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为省下7分钱车费走了近两小时路程,到南京东路朵云轩购买印石刻刀,穿过略显破旧的陈列柜台,朵云轩陈列的书画展品一件一件地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书画家沉浸于艺术创作的情景。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唐存才下定决心要以艺术为一生的追求,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激励着他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篆刻艺术学习研究。

几十年来,唐存才先从篆刻入手,初学赵之谦,旋即涉刀二周古玺、秦汉经典,朝夕不倦,不徒用力,全在于用心。近年苦修黟山黄士陵,得黄氏印风三分。书法重汉魏六朝,亦能水墨小绘,以汪士慎、金冬心诸家为宗。在唐存才看来,古代文人志士所留存下来的珍贵艺术作品蕴藏着独特的气质与精神,而这种气质与精神所承载的价值和魅力也正是他执着于书画篆刻艺术探索的缘由所在。

跟随名师 兼收并蓄

28岁时,唐存才迎来了艺术学习路上的重要时刻——经友人介绍拜童晏方先生为师。三十多年来,唐存才与童晏方可谓是亦师亦友。“晏方老师总是在不经意中带给我许多文化艺术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唐存才一边翻阅童老师赠予的各类金石拓片、书籍,一边回忆道,“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他的思想、治学等各个方面启发着我对艺术理想高度的不懈追求。”无论是参观展览,还是艺术交流,唐存才在童晏方老师的解读与指引下,逐渐对书画篆刻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童晏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唐存才以黟山黄士陵篆刻为宗法目标,书法学习先秦、秦汉、南北朝,醉心于古代文士的梅竹绘画,尤其钟情宋杨无咎、元王冕及清代扬州八家汪士慎与金冬心的艺术风格,逐渐体会先贤“印外求印”对提高书画篆刻艺术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金石传拓艺术可以说是唐存才的另一张“个人名片”,这也正是源于童晏方老师的影响。童晏方老师十分重视对传统经典的研究与运用,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青年唐存才内心的冲动遥相呼应,让他深深“陷入”金石传拓艺术之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童晏方老师出示的吴大澂旧藏《陈介祺古陶文册》,引发了唐存才20年来收集研究散于民间战国时期列国古陶文的兴趣。

精于鉴藏 融合传承

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技艺之一,金石传拓技艺让唐存才十分着迷。在唐存才看来,这种技艺一方面可以通过保存古代经典文字、纹饰或器形的深刻意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书法题跋考释、绘画元素等进一步诠释金石文字丰富的学术价值与金石艺术之美。唐存才认为“西泠印社先贤在各自的艺术之路上都有着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艺术遗珍的深入学习,其中适当的收藏成为先贤艺术与学术进步的重要环节。我收集的散于民间的战国古陶文与北朝石刻造像残石,包括黟山黄士陵金石书画作品都对我的书法篆刻创作及金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唐存才精于鉴藏,但其意并不为彰显“个人财富”,而是在鉴藏过程中,研究如何在书画篆刻中融入传统经典,如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来,唐存才专心收罗汉晋砖瓦、金石碑版、造像陶文,并结集出版《步黟堂藏石刻造像遗珍》《步黟堂藏战国陶文遗珍》等鉴藏著作,内容以家藏实物、拓印、学术考证为一体,弥补文化空缺,赓续历史文脉。

文化育人 薪火相传

教书育人,数十年如一日。唐存才将自己的艺术思想、研究成果融入大学课堂中,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另一方面为文化传承培养人才。唐存才说:“我用我的艺术成长之路来教授学生,提倡‘艺术真品进课堂’的实物教学方法,这样做既能够促进学生对古物的理解,又能够将经典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是课堂,还是艺术讲座,唐存才都秉承着“零距离”交流、“面对面”对话的传授方式。不经意间,听众的内心深处便被这独具魅力的文化经典所感动。

求学、治印、鉴藏、创作、育人,串联起唐存才艺术探索的历程。唐存才认为文化传承仍然是这些历程中最重要的,就像他在采访中所说的“艺术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传承,只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古老的陶文、喜欢古老的玺印痕迹,才会更喜欢今天的书法篆刻艺术。只有对金石产生兴趣,才会对金石及金石艺术倾注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