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吴藓藓
俞美娜
公元907年,大唐最后一抹余晖彻底消失在历史地平线,取而代之的是群雄纷争的五代十国,“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政权,天下才初现太平曙光。
然而赵匡胤并没有君临天下的笃定。
宋朝初立时,地盘仅限于中原地区。周围还环伺着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后汉等多个割据的政权。就在赵匡胤隐隐感到腹背受敌时,忽闻来报,有祥瑞!
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乾德五年(967)三月“乙巳,有驯象自至京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谐音,是吉祥的象征。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形象,寓意天下太平、民康物阜。但大象通常生活在南方边陲之地,如此庞然大物竟然自行翻山越岭、跋涉千里来到汴京,不禁令人称奇。恰巧此时赵匡胤正在进行统一南方的战争,远道而来的大象实属求之不得的祥瑞,于是“群臣表贺,以为国家当抚有南海之兆”。赵匡胤大喜,命人作礼乐《驯象》作为祀享太庙的乐章:
“嘉彼驯象,来归帝乡。
南州毓质,中区效祥。
仁格巨兽,德柔遐荒。
有感斯应,神化无方。”
是年,赵匡胤改元“开宝”,并终于在开宝四年(971)将位于今天两广、海南的南汉纳入版图。大象就此在大宋定居下来,等着它们的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典礼仪仗,以象居先
五代以来秩序混乱,礼乐崩坏,尤其是辽灭石晋后将中原王朝历代传承的典章名物掳掠一空,传统礼仪秩序几乎荒废。赵匡胤决定恢复正统,“治定功成,制礼作乐……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重建帝王的卤簿(注:意为国家首脑重大国事活动的典章制度),法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高大稳健的象,早在汉朝就曾列为卤簿,出现在朝廷重大典礼的仪仗中。宋朝承袭旧制,“卤簿,以象居先。”熙宁六年(1073),宋神宗专门诏颁《南郊教象仪制》,对卤簿中的大象管理和仪制做了详细规定。象辂的配饰也十分讲究,虽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化,但莲花宝座的主题始终一致:“每陈卤簿,必加莲盆严饰,令昆仑奴乘以前导。”南宋的象辂则更奢靡,“以宫锦为衾披之,以金装莲花宝座安于背中,金辔笼络其首体”。
冬至的南郊祭天大礼是一项极其隆重的礼仪,《东京梦华录》中有“大礼,预教车象”一条,并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其中“象”指的就是大驾卤簿中的礼仪用象。大礼的礼乐,必须提前两个月开始排练演习。礼仪队伍沿着御街一路浩浩荡荡从宣德门到南薰门外,每天往返彩排一次。车有五辆,用以代替“五辂”的仪规。每辆车上设置两面旗、一面鼓,用四匹马驾车,作为整个队列的引导,分为左右两列,走在道路正中。护车的卫士全都身穿紫衫、戴着帽子。前面排列着几十面红旗,十几面铜锣、鼙鼓。先敲击两下锣,鼙鼓紧跟着应和三下。大象有七头,每一头象背上都跨坐着一个裹交脚幞头、身穿紫衫的昆仑奴,手里拿着短柄的铜䦆头,䦆头的刃很尖利,用以规范大象的举动。象辂沿着御街这条汴京最繁华的道路,从宣德门向南行至南薰门。一路上高大庄严的象辂井然有序地从人群辐辏的御街经过,象群在昆仑奴的指挥下行走转圈,排成队列,像大臣一样跪拜唱喏,不知会引发怎样的赞叹。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风雨飘摇中建立起来的南宋王朝,迫不及待地想恢复昔日荣光。礼仪重建,自然少不了大象。宋高宗曾说,“祖宗时,每遇大礼,须用此(大象)”,把大象上升到“祖宗之法”的高度。每当明堂大祀和郊祀时,大驾卤簿都会从大内丽正门出发,向南出嘉会门,行至郊坛。一路上,象辂行在卤簿的最前面,为皇帝开路,显示天子出巡的赫赫气势。此后,由宋朝制定的象辂卤簿制度历代相承,一直沿袭至清朝。
“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伴随着大象大开大阖的脚步,赵匡胤就这样开创了一个礼仪有序、文采斐然的王朝。
临安城的“三小娘子”最令人喜爱
大象还为人们带来喜乐。
南郊大礼举行前,公开排练象仪的日子,成了都城百姓翘首以盼的节日。大象本来就是难得一见的祥瑞,更何况还是三年一次的皇家驯象表演。于是,排练的那几天,京城中不论皇亲贵族还是普通百姓纷纷涌上御街观看,“赠之银彩无虚日,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
不知道是为了讨“吉祥”彩头,还是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在当时,大象绝对不亚于今天的顶流明星。临安曾有一头雌象,据说极讨人喜欢,人们甚至亲热地称它为“三小娘子”。它“每日随朝殿官到门前唱喏,待朝退方回。前有鼓锣各数队,杂彩旗三四十面。象背各有一人,裹帽执紬,着紫衫,人从都着衫戴帽。路中敲鼓鸣锣,引入象院。”所到之处,都有“三小娘子”的粉丝们争相观看,欢声雀跃,并一路护送它返回住所。
但充当仪仗的时间毕竟有限,在不执行皇家礼仪任务的时候,大象们还为游客有偿表演跪拜、唱喏、象牙载人等节目。北宋熙宁年间,日本僧人成寻路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朝廷养象所观看了一场驯象表演:
“到象厩。一屋有三头象,东一屋有四头象。先见三头象,有饲象人教象,有外国僧等来见,可拜。……第四象,牡象也。与钱五文。后象师从牙登顶上,举牙,令登人,是希有事也。”
成寻和尚参观了四间象屋,每间象屋有三四头大象,门票每屋5文至50文不等(注:10文钱相当于今天人民币五块钱)。宋人真可谓生财有道。
但宋人的生意经不止如此。临安的商贾从人们对大象的喜爱中敏锐地嗅到商机。他们组织手工艺人用黏土烧制、用木料雕刻“迷你象辂”或请画师将大象绘制成图画,“市井扑卖土木粉捏妆彩小象儿,并纸画者,外郡人市去,为土宜遗送。”这些都城的特产被外地游客买走,当作礼品馈送亲友,据说极受欢迎。相传南宋李嵩曾绘有《观灯图》,图中就有一个以象辂为原型的小象玩具,栩栩如生。
钱塘江畔,他乡成故乡
北宋乾德五年(967),为了安置那头自行来汴京的大象,宋太祖赵匡胤“命许州奉化兵五百人执之置象所”,这是见于史籍的最早专业养象驯象机构。象所位于汴京外城的皇家园林玉津园东北,“掌豢养驯象,每四月送象于应天府宁陵县西汴北陂放牧,九月复归。岁令玉津园布种象食茭草十五顷”。居住在优美的皇家园林,有专人负责食宿,大象们享受了高规格的礼遇。
临安最早出现大象是在绍兴十五年(1145),这年交趾(今越南)向南宋进贡了六头驯象。于是在临安设置象院,一开始位于荐桥门外。宋理宗时迁到条件更为优越的皇城南面嘉会门旁:“景定间,安南贡象三,豢其中。”这附近便是开阔的钱塘江,巍峨的皇城近在咫尺,是大象们理想的安居之所。也许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祥瑞”来说,临安早已是“他乡成故乡”。
八百年倏忽而过,大象早已褪去“祥瑞”的光环,但它依旧饱含“吉祥”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太平有象”的希冀。盛世太平,祥瑞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