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仁心良术 诠释大医精诚

——记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骨科专家”石仕元

2023-07-04

正在为病人进行手术的石仕元。

记者 史俊杰 钱塘微融圈 李媛媛

“感谢杭州九院的骨科团队,是他们给了我对未来的希望。”近日,建筑工人杜先生(化名)逢人就说。不久前,他不慎从两米高空坠落,造成双腿多处严重骨折。关键时刻,主任医师石仕元领衔骨科团队,凭借高超的手术技巧,顺利完成骨折复位内固定及韧带修复和重建,成功保住了杜先生的双腿。

“对病人好一点,宠一点。”从医32年来,这一直是石仕元的“行医准则”。如今的他,虽然拥有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杭州市“西湖明珠工程”特殊支持人才(杭州市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等头衔,但他最珍视的还是“骨科医生”的身份与职责。

“骨科手术的最高境界犹如艺术创作,容易让人上瘾。”他说。每次完成手术,看到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的术后X片,他就疲惫渐消——这种来自成功的幸福感,早已成了他矢志追求的桃花源。

1

持匠心、练“手艺”

细看石仕元的右手:拇指关节后突畸形、侧方带着老茧,这是过去32年手持止血钳留下的印记。尽管职业不同,却与父亲的“木匠手”十分相似。作为一名手艺精湛的木匠,石仕元的父亲在当地颇有名气。“我们干的都是体力活,整天与榔头、凿子等工具打交道,我也算子承父业了。”石仕元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闲暇时,父亲喜欢翻阅家里的线装版古书《本草纲目》。多年后,石仕元依然记得父亲读书时的模样,这也像一粒种子埋入心底,让他在高考时毅然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5年后,他顺利毕业并分配到萧山中医院骨伤科。彼时,这里只有6名医生、36张床位。为了科室发展,石仕元先后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进修,攻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班,远赴德国、美国、法国等地学习交流。

学成归来后,石仕元以骨一科主任的身份,带领团队在骨科创伤、关节病、运动医学等技术领域创新发展。1998年,他在浙江省内较早开展了“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还自主研发精准定位工具“双臂万向瞄准器”,成果在2001年的《中华骨科杂志》上发表;此后,他又率先提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等长重建”的理论和方法,论著于2006年在《中华骨科杂志》上刊发。

2

与骨结核“战斗”17年

2005年年末,石仕元调入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此后17年,他的工作又多了一项:与骨结核作斗争。石仕元至今忘不了一位78岁的老人,由于其第1、2腰椎的骨质遭结核菌破坏,如果不能手术切除病灶,畸形会持续加重,最终会引起下肢瘫痪。可是,那时的脊柱结核手术还停留在“开大刀”阶段,年老体弱者不能耐受手术。卧床2个月后,老人无奈离世。

这份遗憾,让石仕元决心带领团队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随后的5年时间里,他通过反复改良和创新,成功将腰椎结核手术切口长度从20—30厘米,缩小到5—6厘米;将手术中出血量由原来的1500—2500毫升,减少到150—250毫升。至此,年龄不再是手术禁忌,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能从中获益。

结核菌除了感染脊柱,还会攻击关节。石仕元花费数年时间研究结核菌的特性,反复论证结核性关节炎早期关节置换可行。2011年,他成功开展第一台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帮助一名髋关节结核患者恢复行动能力。得益于他的尝试,目前已有大量髋、膝关节结核行人工关节置换获得成功,临床验证了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他看来,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不要增加无谓的痛苦。曾有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股骨头坏死引发了右髋关节剧痛。因为经济困难,她要求用最便宜的髋关节融合手术解决疼痛。“我建议做人工髋关节置换,价格稍贵,但不影响今后生活。”石仕元不愿做不适宜的手术,带头捐款为她做了更合适的关节置换手术。

3

执掌公立医院 助力钱塘发展

在手术台上深耕32年后,石仕元凭借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不仅主编了专著《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学》《脊柱感染诊断与治疗学》,还主译《个体化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肩部手术精要》等专著,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有能者,堪大任。2022年6月,石仕元接过公立医院掌门人的接力棒,正式成为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就任之初,他已目标明确,九院要和杭州主城区接轨,打造成杭州钱塘区大江东区域的医疗救治中心。在他带领下,九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硬件实力,以此抢抓发展机遇。

目前,九院重点学科建设正稳步推进,二期建设工程也已立项。不久的将来,医院总床位可达1200张以上。展望未来,九院不仅能解决周边百姓的看病难题,还将助力钱塘区江东区块医疗服务的整体提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石仕元郑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