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近日,有网友反映“倭寇”一词被移出新版《新华字典》,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对此,“中国出版营销周报”公众号6月27日刊文介绍: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第一时间调查了解,此报道不实——《新华字典》作为小型字典,重在收“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所有版本中,在“倭”字下都未曾收录“倭寇”这一词语,因此所谓“新版删除”该词不属实(据澎湃新闻6月27日报道)。
当“移出说”在网上霸屏之际,各种“愤怒的评论”甚嚣尘上,满目皆是网民怒声,比如:“倭寇”这个词承载的是一段民族记忆,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了?作为最权威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到底是不敢还是不愿意使用“倭寇”这个词?这个得说清楚!
真是一通瞎掰!错误的事实判断,带不来正确的价值判断。或者可以说,正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价值判断”,有意无意地制造出了错误的“事实判断”。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编审这些字典词典的人,都是拥有大学问、极讲究、负责任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1957年版的《新华字典》,“倭”字的解释为“古代称日本人”;之后《新华字典》出了许多版,“倭”字的解释修改为“古代称日本”,这个更为准确。另一边,《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一样,因为是“词典”,且是中型规模,各个版本里均一直收录有“倭寇”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倭寇”一词的解释比较简明:“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抗日战争时期也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在这里,“倭”指日本,“寇”指海盗,这就是“倭寇”的本义;抗战时期称侵华日军为“倭寇”,那是引申义。
很清楚,现在早已不是“日本海盗”肆虐的时代,也不是“倭寇”“鬼子”侵华的时代,“倭寇”早已是一个历史性的名词,今天还有谁拿“倭寇”这个词形容今日的日本人?
即使是《现代汉语词典》要出版一个小型的精编版,但不收“倭寇”一词,也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事儿。这完全是跟词典的规模大小、词语的使用频率相关。在第7版《辞海》中,对“倭”和“倭寇”的解释就很详细,因为那是大型的辞典。
试想,如果根据字词解释的有无、多寡来判断编纂者是不是“汉奸卖国贼”,那有多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