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名家

丁茂鲁:岁月静好 艺术常青

2023-05-28

福佑人间 喜乐天下

牧趣图

弘一法师像

记者 夏琳 陈友望

著名书画家丁茂鲁,一位低调却非常有腔调的艺术家。2014年记者就以“低调而有腔调的艺术家”为题写过他的采访稿。时间匆匆而过,时隔9年,记者再次采访丁茂鲁,88岁的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依然十分有腔调……

人物名片

丁茂鲁 1936年2月生于上海,西泠五老之一。室名可意斋,擅长书法、篆刻、国画写意人物。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并留校任教,主攻写意人物画,兼习书法、篆刻,学书曾得诸乐三先生指导,学吴昌硕一派,兼取杨凝式、黄道周诸家,用笔凝练苍劲,书风拙朴雄浑。1963年调入西泠印社工作,1983年任西泠印社理事和副秘书长,于1996年退休。现为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美展和多种联展,并被编入多种画集,同时被海内外多家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

崇尚自然 创作于山水之间

两年前,丁茂鲁搬到了杭州氧吧大清谷附近居住,抬头望山,低头看水,在山水之间,丁茂鲁仿佛又找到了新的灵感。“我现在学着放慢脚步,保持爱好,追求进步”,丁茂鲁告诉记者,现在看自己的作品,已经看到了自我的风格。说话间,他拿出了自己最近创作的作品,一一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特色之处。无论是牧牛图还是弥勒佛图,确实与以往有了变化之处。比如,创作弥勒佛作品,丁茂鲁尝试着用上了一些相对鲜艳的颜色来衬托弥勒的喜气,使整张作品的效果更为生动,这样的作品也颇受大众的喜欢。

纵观丁茂鲁的绘画作品,还有一个特色便是书法题款的别致。练字是他每天早上必修的功课,“练书法就是练线条的功力,一来可以研习书法的精髓,同时也为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丁茂鲁创作的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大篇幅的题款,根据画作配上不同的字体,别具特色。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艺术家最大的快乐就是创作,丁茂鲁也不例外。每天除了非常有规律的动动笔之外,他也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我虽然住在幽静的大清谷,但我每天看新闻,时常关注着身边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艺术创作就是要多想多看。”

在今年杭州亚运会即将召开之际,丁茂鲁创作了“美丽杭州迎亚运”国画作品,完美地把杭州亚运会的logo、吉祥物和运动项目结合在一起,画面视觉效果非常丰富:在一片祥云之下,三个吉祥物分别在打羽毛球、乒乓球和排球。

今年是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丁茂鲁创作了一幅寓意深远的作品,他将吴昌硕《西泠印社记》中的“山水清淑,人多才艺”八个字与李叔同画像巧妙结合在一起,看点十足。

近几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丁茂鲁已经推掉了很多社会活动,潜心创作,但是每每有大型公益活动,他便是积极参与的那位老先生。“艺术创作最大的价值就是被人认可,与人分享。艺术家能用自己的画笔参与到社会事业中去,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艺无止境 笔耕不辍

丁茂鲁的勤奋在艺术圈是出了名的,虽然已是88岁高龄,但仍坚持每天学习和创作。采访交流中,他拿出几本潘天寿的画册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事人物画创作的,最近买了潘老的整套画册,仔细研究花鸟画的精到之处。他要将这些花鸟画中的元素作为人物画中的配景,比如一朵花,一块石头都可以融合在他的人物画里,以增强画面的故事性与可看性。

丁茂鲁认为,艺术家创作有四个境界:第一,顺其自然;第二,找到感觉;第三,进入境界;第四,渐入佳境。他说,这些年他静心创作,努力追求自己作品的风貌,正在“进入境界”之中。“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活力。”

如今,丁茂鲁一直耕耘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