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近日,据媒体报道,云南大理一些酒店、民宿招募“义工”,要求每个星期工作6天、休息1天,住宿竟然还是男女混住。对此,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表示,已经关注到该现象,正在处理。
最近几年,所谓“义工旅游”的形式,在一些年轻人中很受欢迎。这种旅游方式多由旅游景区的民宿经营者为义工旅游爱好者提供免费食宿,很多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热爱旅游但收入有限,又往往怀揣公益热忱,“边做义工、边行万里路”的方式可谓精准贴合了他们的需求,看上去的确很美好。
不过,“义工旅游”也一直受到争议。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声讨,所谓的“义工旅游”往往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重、食宿条件差。在这种情形下,不仅没有闲暇时间旅游,连基本的生活都受到影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实在太大。网络上,一边是众多民宿、旅游网站征集“义工”的信息层出不穷,另一边是接二连三有网友自曝入了“义工旅游”的坑。“义工旅游”到底是以“志愿者”身份进行的旅游,还是部分店家变相招募免费劳动力的方式,值得社会大众深思。
让“义工旅游”践行其真正的初衷,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首先,要信息透明、双方自愿,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要用“义工”这种话语陷阱来掩盖免费用工的实质。其次,对于选择这种模式的年轻人来说,也要清醒认识这份工作的实际内容,充分了解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千万不可自我美化。再次,有关部门也应予以规范指导,例如对相关信息的发布进行审核,对免费用工的民宿进行登记等,掌握相关用工信息。同时,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保护双方的权益。
“义工旅游”要立好规矩再出发,不能异化成招聘免费劳动力。对于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来说,除了满腔热情,还需要有更多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