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发改委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构建橄榄型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更是杭州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的根本要求。
杭州市构建橄榄型社会的现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中提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通过税收、社保、就业、社会激励等制度安排和市场调节,减少低收入者,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使橄榄型分配格局加快形成,从而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连续11年持续缩小,2021年杭州中等收入群体占比36.9%,比2016年提高20.7个百分点(根据《杭州市“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将家庭可支配收入20万—60万元作为杭州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参照国际经验,收入分配形成橄榄型格局,中等收入群体应达到80%左右,我市还有很大潜力。
从居民收入结构看,2021年我市全体居民的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58.1%,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57.9%,农村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60%,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见表2)。
精准聚焦四大着力点构建橄榄型社会的现实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市可持续关注以下四大着力点,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在杭州的生动实践。
(一)聚焦县域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三县(市)支持力度。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从市级、县级两个层面进一步强化系统谋划,立足三县(市)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深入分析找准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而精准构建帮扶政策、产业政策、共富政策体系。
二是强化全域统筹。对三县(市)产业发展,既要全市“一盘棋”,又要差异化发展。应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市域统筹机制,有意识地将相关产业项目布局到三县(市),通过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城区龙头企业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整合供应链,引导三县(市)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发力,以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二)聚焦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产业振兴强村富民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设立高水平、高能级的农业平台,建设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的现代农业基地,让农民通过农业也能赚到钱。持续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拓宽两山转换通道,通过挖掘整合特色产业、盘活村内现有资源,进一步为传统产业赋能、延长产业链、挖掘新价值、激发新活力,助力观光农业、康养休闲等村内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收储及分类经营试点,逐步构建起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兼顾各方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有效提升农村土地价值。
三是针对性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发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就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等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开展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职业培训行动,落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针对城市需求较大的家政服务业、育婴师、电子商务等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同时,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等通过折股量化参与民宿、电商、农业园区、养生养老等农村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
(三)聚焦行业差异,进一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一是加大定向帮扶纾困力度。个体户往往经营规模小、利润低、现金流不充足,较易受外部环境冲击。建议通过定向减免税费,完善发展扶持政策,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尽量减少因经济波动和外部冲击对收入的影响。促进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等工资相对较低行业发展。
二是提升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以建筑业为例,建筑行业普遍面临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技能水平偏低等问题,且劳务企业管理方式较为粗放,进一步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强、老龄化现象凸显。应加快完善建筑行业用工改革,重点培育专业作业企业。落实对专业作业企业在增值税、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的减免政策。同时应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建筑工人在职培训,对建筑工人进行安全、技能、法制教育,促进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由“农民工兄弟”向“专业化产业工人”转型,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
三是完善工资性收入增长监测机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在摸底基础上,建立监测样本单位数据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及时掌握工资性收入增长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工作举措。
(四)聚焦重点人群,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夯实橄榄型社会基础。
一是进一步强化人口结构研究。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业结构等,进一步研究如何把政策效应的高峰值抬高、高峰值拉长,探索建立人口结构统计、人才效用分析、动态管理及预测机制,进而全面优化升级人口结构与政策体系。
二是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前瞻性、长远性和全局性。人才政策牵涉城市长远发展。建议紧紧围绕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完善相应人才政策,构建更加发达的本土人才根系。
三是进一步提高新业态青年人才集聚度。新业态行业成长快、薪资提高快、就业吸引力大,是“扩中”重点群体。建议杭州持续提高人才目录与产业目录的匹配度,特别是精准聚焦新业态行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课题组成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申鲁菁、范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