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婉玲
杭州山野长有板栗,古老高大,宋人张镃《再游》洞霄云:“待得霜林收柿栗,却来重叩白云关。”古老高大的山间板栗,属于秋天的风。秋风乍起,板栗一惊。山林中嗦嗦一阵响动,板栗啪啪砸落下来,是风打板栗。
落到地面时,它们刺猬般坚硬的外壳已经裂开,棕红色的板栗子蹦得到处都是。捡起一粒,剥开生食,甘甜生脆。
将板栗作为果品,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杭州方志《亁道临安志》曾载,橘、橙、梅、桃、李、杏、柿、栗、枣等25种本地果品,板栗即是其一。
板栗“生熟皆佳,点肴并用”。秋冬之季,到南宋的杭城转一转,可见市面上诸多栗子食品,除了火爆的“炒栗子”,《武林旧事》中的“栗糕”,《梦粱录》“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中的“栗粽”,《西湖老人繁胜录》里的“酿栗子和炒椎栗”,还有《山家清供》中山药与栗片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的“金玉羹”。
关于“栗糕”,袁枚在《随园食单》记载了其做法: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更为雅致,将新采的栗子磨成细粉,加糖,加桂花,蒸制而成。栗子是秋天的栗子,桂花是秋天的桂花,可谓限量版的节令点心。
板栗淀粉含量高,可做充饥粮食。晒干,亦可长久贮藏,被古人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
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窘迫,在朋友帮助下,申请到一块旧营地用于耕种,取名为“东坡”。在这块土地上,他除了种粮食,还种了枣树和板栗树。“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凹凸不平的坡头路,板栗树难种,但也没有难倒苏东坡。他说:“自爱铿锵曳杖声”。拄杖敲地,铿锵一声,不顾穿林打叶,只管抖擞前行。
栗子有益气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证类本草》记载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夜晚读书困倦,来几个栗子,剥而食之,不仅饱腹满足,亦有味外之美。宋人李纲喜欢“幽人夜读书,坐对铜檠短”,他记录下夜里读书,对着暖炉,剖食栗子的情景:“飕飕石鼎沸,焰焰地炉暖。式将瓦甑炊,剖壳黄玉软。乘饥进五六,腹已果然满。”地炉焰焰,闲剥栗壳五六粒,怡然自适。
林洪夜读书倦之时,也会想到煨栗子,但又担心有烧毡之患。有一天,林洪的朋友马北鄽告诉他:“只用一栗醮油,一栗蘸水,置铁铫内,以四十七栗密覆其上,用炭火燃之,候雷声为度。”听到一阵噼噼啪啪打雷似的声音,就说明栗子可以吃了。味道比沙炒的还好。这种煨法的栗子叫“雷公栗”。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有记之。
栗子诸多料理中,我最爱糖炒栗子。梁实秋写每年秋节过后的炒栗子,“不是干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结成大大小小的粒,所以叫作糖炒栗子。烟煤的黑烟扩散,哗啦哗啦的翻炒声,间或有栗子的爆炸声,织成一片好热闹的晚秋初冬的景致”。
我是先闻到栗香,再听到刷刷刷的炒栗子声响。小区楼下的老婆婆每天骑着三轮车来卖糖炒栗子。栗子现炒现卖。用的是老式煤炉,上置一个大铁锅。老婆婆手持一把铲,不断翻炒锅中铁砂和板栗。一袋糖炒栗子十五元。大家排着队,老婆婆拿一个旧电风扇罩子做过滤网。黑色铁砂漏过风扇网条空隙筛下,剩下颗颗油亮板栗,哗啦一声,倒进牛皮纸袋里。
捧着热乎乎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想起同治初年杭州一日登高节:“是日城隍山、紫阳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荳,顺道游斗坛,见人山人海……亦一时雅会也。”便想,捡个阳光温煦的晴日,捧一袋栗子,上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