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明华
1,
穿过长长的茶园山和上溪埠隧道群,从千黄高速宋村出口,再越过亮丽的南浦大桥,便进入了茶乡鸠坑。
上周二,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会上传来喜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由浙江省牵头申报,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有6个非遗项目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第一方阵: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以及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两项民俗活动。
杭州人眼睛一亮,西湖龙井领头,径山茶宴压轴,“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一句打造了17年的口号,终于实至名归。
凭借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王旭烽教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倾情于微信朋友圈:
漫卷捷报喜欲狂,将世界铺成一张无边的茶席,让全人类在此聚集共饮!
2,
我一激动,便直奔千岛湖鸠坑乡去了。
过南浦大桥,右转穿过鸠坑牌楼,细读矗立在路边的鸠坑旅游导览图,鸠坑茶乡古道,鸠坑茶码头,鸠坑茶文创中心,鸠坑茶博馆,鸠坑茶树王,鸠岭山古茶树群,中华茶文化发祥地。
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3,
之前也查过一些文献资料,也看过一些媒体的报道,知道鸠坑不仅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更是茶人心目中的圣地。鸠坑茶乡不仅是龙井茶的祖庭,鸠坑种也是径山茶的当家品种,而且浙江多地名茶,包括这一次申遗成功的6个项目中的另4个,分布于金华、长兴、安吉、磐安,她们的祖宗可能都与鸠坑有着开枝散叶的血缘关系。鸠坑乡因此笃定有资格建一座中国茶大家庭的“祖庙”,而祖庙内供奉的老祖宗并非只是用来供奉的摆设,而是中国茶界“活化石”的存在,如今依然生活在鸠坑深山腹地,身强体健,子孙满堂,生生不息。
于是,这一趟说走就走的鸠坑之行,实际上就成了循茶问道的探母之旅。
4,
穿过鸠坑牌楼时已是11点16分,见美丽乡村风景如画,湖边道路洁净舒坦,于是决计直奔“鸠坑茶树王”,待参拜过老祖宗后再解决午餐。
没想到路途竟是那么遥远,一路向西,千岛湖渐渐隐去,溯溪而上,翻过一山又一山,一不小心又看错了路牌所示方向,左转进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常青村。
两边山坡上茶园多起来,临近大雪节气,茶花开得正好,不时停车拍一些照。
走到村尽头,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鸠坑茶树王”身处何方。
问路边正在劈柴的一位老农,才知要原路退回到大路上,继续往西从金塔村左转进入才能走向茶树王。
又说,既然到了这里,不妨先去鸠岭山看看古茶树群,比看茶树王有意思,很少有人上去。
多少路?
五公里吧,大概。
其实远不止五公里,也许路太难,是我们把一公里开成了五公里。
好不容易看到“鸠坑茶原种保护区”绿牌时,以为快到了,其实真正的盘山道才开始。
似乎远胜于九曲十八盘,一车宽的山道,没有护栏,雨后路滑,腐叶遮掩,道旁杂草丛生,茅草芒草半扑路面,每盘一弯,都要两退两进。
好在终于看到了“中国茶文化活化石茶园”,看到了新筑的石墙上金光闪闪的铜字“鸠坑种,母亲茶”,是一处尚在建设中的工地。
好在碰到了一位古道热肠的老人,洪新,60年出生,鸠岭山村土著,说是替老板来看管一下工地。
闹了个笑话,错把石墙上枯叶凋零的板栗树当成了古茶树,早些年在西双版纳南糯山看到的茶树王不是高高大大的吗?几百年的老树,不就应该是这个模样吗?
洪新便带我们去参观古茶树群。
确切说,每一棵都不是一棵,而是一丛,近千年的老树了,依然是密密麻麻灌木丛的模样,最大一丛也就两人头高,但树冠广扩,直径约有十余米,想细探冠下主干,须拨开枝丛钻进去才能看清楚。
洪新说,老树开花反而早,基本已经凋零。
但依然有开得特别精神亮眼的,赶紧拍照。
午后一点半,洪新得知我们饿得不行,带我们到他的电动车上去找吃的,原来是工地上工友们吃余的剩菜剩饭。
洪新帮我们去水管边洗出两副碗筷。
5,
冷菜冷饭吃饱,洪新又执意要带我们去半山腰看另一棵老茶树,于是开着他的小毛驴电动车给我们带路。
下山道半路上那棵老茶树,主干直径超10厘米,可爬到树上去采摘,可采7斤鲜芽,制成干茶不到2斤。
这样的野生古茶树,零零落落遍布鸠岭山。
山顶古茶群树中最大那棵能采10多斤。
鲜芽能卖多少一斤呢?
他说,都是很小的芽,28元,遇好能卖40元。
清明前后采?
过清明就不值钱了,一般提前十天半月。
那么,炒制成品能卖多少钱?
500元,差不多就这个价。
不对啊,有报道说,因为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鸠坑茶树王”的茶叶身价不菲,鸠坑茶文化节上,一两就能卖8500元呢。
还说,一斤曾卖12万呢!
哈哈,鸠坑种的子孙,乾隆皇帝亲口御封的十八棵茶树,也卖不到这个价吧?
传说不必当真。
千恩万谢,洪新指路,我们原路返回,转道金塔村,经严村村,抵翠峰村,终于找到了“鸠坑茶树王”,又一次翻山越岭,其曲折狭窄的盘山道比攀上鸠岭山更艰难。
6,
参拜过“鸠坑茶树王”,我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在鸠坑茶乡腹地,在高高的茶山上,我点了一根烟,思接千载。
我从西湖龙井核心地十里琅珰走来,从梅家坞走来。
我从径山禅茶发源地径山寺走来。
我记得梯田式的龙井茶山上,每年立春至雨水节气,一棵茶树如何唤醒一座茶山,如何唤醒杭州的春天。
我记得径山茶宴如何从径山寺走向四海,传向日本,传向热衷径山茶的千家万户。
传说,最早发现茶叶的人是神农氏。神农氏游历鸠坑时发现了茶叶。当时仆人正在为他烧水,一片叶子恰好被吹入锅中,水于是变成了绿色。神农氏决定品尝锅中之水,发现它令人气爽神宜。
东汉时期,华佗提出茶是一种很好的药材。从唐朝开始,有了“饼茶”,茶叶技术开始突飞猛进。
于是这一杯茶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茂于清,在中国大地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于是这一杯茶终于在壬寅年冬月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实在此之前她早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有了人类共同的乡愁和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