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黎平
淳安很小,中洲很大。
很小的淳安是个县,很大的中洲是淳安县辖属的一个镇。镇难道会比县大?当然不会,镇归县管。可是中洲不一样,因为中洲称洲,这就显得比县大。
都说中洲这个地名取得好,气魄大,气场足。比如中土,比如中原,甚至于中国,都是以“中”字开头。而古时的中国就有别称叫“九州”,那时,我们的先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可惜,九州里面没有中洲。
或许中洲是九州之外的又一洲?或许它是州中之洲?深藏于新定山野,含而不露,隐忍不发,像一块待发现待开垦的新大陆处女地。久久不为外人所知。
“中洲”
最早是一片沙洲
中洲第一次进入较大范围的公众视野,应是2004年初,陈桂棣、春桃夫妻作家在其轰动一时的著作《中国农民调查》中提到了中洲。文中写道:“离开白际的那天,我们特地选择了从浙江那边下山,一路之上,竟也发现,属于‘天堂’杭州市的淳安县中洲镇,其实也富裕不到哪里去。”
这对夫妻作家说得没错,以前的中洲的确是个穷乡僻壤,比他们离开的安徽休宁白际那边富不到哪里去。但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假如这对夫妻作家今日再来中洲,我想他们肯定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由此,我们进入此文所称的“中洲”——它隐匿在浙皖交界,坐落在千岛湖(新安江)上游,东与汾口接壤,南跟界川交界,西与开化县毗邻,北与安徽省休宁、歙县相依,是个集老区、边区、山区于一身的大镇。系原中洲、余家、樟村和叶村四乡合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那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溪流潺潺,一条由无数山泉合成的武强溪,从浙皖山区盘旋飞流而出,在汾口附近一头扎入千岛湖的深湖碧波中。所谓的“中洲”,最早其实是武强溪中间的一片沙洲。
中洲有浙皖(茶山)古道,由安徽徽州府城至浙江开化县城的山道,是古时浙商、徽商往来之重要通道,古道基本上是清一色石板路,由当地富庶农户和往来商贾集资修建而成,如今全段在中洲镇至休宁县白际乡这一处仍然保存完好。
中洲还有距今约900余年保存完好的古关隘,有武强山的黄巢坪、千年古樟群、越国流芳宗祠、“余崇道尚义之门”皇帝赐的石碑……
古中洲,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可能
中洲,秦时称“武强”,贯穿中洲的溪至今仍叫武强溪。这是千岛湖最大流域之一的一条溪流,也是古遂安县的最大溪流,发源于白际山脉,从西北浙皖交界处入境,其中还孕育了扎溪村大东坑生态沟,有着1万多亩的天然阔叶林,将近5公里长的大峡谷,峡谷中大、小瀑布成群,国家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山龟等珍贵野生动物在此嬉戏。
“中洲”这个地名应是取自秦后了。但却不知是谁取的名,居然给这山野之地取了个如此之雅,又如此荡气回肠的名字。
踏上中洲的土地,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触。这块地貌深藏着一种跟遂安别处不同的风格,不仅表现在它偏硬气的方言,还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气质。我猜想,中洲,既是如此富有古意,那么这块地界也一定是藏龙卧虎。
古中洲,果然不简单。
查阅县志,遂安历史上第一座古县城,就建址于今中洲的木连村溪北。据从明万历四十年到民国十九年的《遂安县志》记载:“县治在木连村溪北,唐武德四年迁五狮山之簏(即后来的‘狮城’)。”
木连村今已并入中洲镇的徐家。看着现下的木连村,如果没人告诉你这块空荡荡的田野、溪谷曾诞生过淳安第一座县治之城,你想得到不?没有预想中的古朴,没有预想中的神秘,只在村口立着一块“木莲村遗址”的石碑,遥指着远古时那座隐隐约约的县城。
据说直到清乾隆年间,古城遗址犹在,但到民国十九年修志时,旧址已荡然无存。“木连溪北”是最终的考证。问题是这木连溪几百年来是否已改过道?如果改过,那是怎么改的?这样看来,木连溪北在今天也或者是在木连溪南溪东溪西都有可能。
中洲之古的另一佐证是,《康塘洪氏宗谱》卷十二《兵部尚书绍公偕王夫人墓图》提供了详细的方位图。为什么兵部尚书洪绍公能提供详细的方位图呢?
洪绍,东晋义熙元年(405),为建威将军、东莱太守(今山东),后随大将军刘裕成功讨伐南燕慕容超,又升任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义熙十三年(417)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辞官归隐到新定县城木连村,即现在的中洲镇徐家村月山底村。带着继妻(发妻已亡故),在武强溪畔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直到26年后驾鹤西去。
洪绍娶原配夫人王氏,后又继配陶氏。陶氏是晋朝大名鼎鼎的陶渊明的曾祖父征西大将军陶侃的孙女,也就是诗人陶渊明的姑姑。因了这层关系,洪绍死后,陶渊明亲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在简单叙述了洪绍的概况、隐居经过、家庭人口以及埋葬地后,陶渊明写下如下铭诗:“翳谁幽宫?日前进士。始为太守,继除尚书。及其老也,潜德不仕。隐于武强,以明厥志。考卜于斯,山川所萃。宜尔之孙,式承弗坠。”从墓志铭上我们获知,洪绍是因不满刘裕(后者篡夺东晋皇位,成为南朝之首宋的开国皇帝),于义熙十三年(417)由京口挂冠归隐于新定郡武强木连村,享年八十三。卒后,偕王夫人同葬于武强山脚洪塘坞(今中洲镇霞童村林家坞自然村对面的山坡上)。
这段历史不同凡响。去年盛夏,我们在中洲镇一位热心文化的镇领导引领下,专门探访了洪绍公墓。说是探访,其实也只是站在了墓对面的山路上——就像我们站在历史的远处,远远地打量着对面密林覆盖的一处小山坡。据说,墓址就在对面。
有关历史专家著文,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其原型可能就是古新安,今千岛湖的中洲,文中说:“武强溪流域的地理环境与桃花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几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世外桃源。”
且不论陶渊明是否真的隐逸在此,洪绍却的确是将中洲当作他功成身退的隐逸之地了。他死后就埋在了中洲这片土地上,完成了戎马一生的最后归宿。
文天祥的这位同事,在中洲守住了气节
建安十三年(208),正是三国鼎立之时。东吴孙权趁魏蜀连年交战无暇顾及吴国之际,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收拾后院平定了黟歙,并将叶乡、武强乡改置为始新、新定二县。始新是最早的淳安,而新定就是遂安的前身。晋太康元年新定改名遂安县,并一直沿用至1958年,与淳安县合并后,遂安才渐渐退出公众视野,只在民间口头上偶尔提及这个古老的县名。
又据《遂安县志》,前面提到的木连村所在的湖边,月山底(《遂安县志》作“别山府”)和木连村溪北的下童家坞都属于十三都。当地人习惯把中洲称为十三都。由此,我们知道了中洲在古时又称“十三都”。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俚语,不知是夸中洲呢还是贬中洲的,叫做“十二都的田,十三都的拳”,所谓十三都,指的就是中洲。
都,在古时,是一个近似于乡或镇的行政区域,但又不尽然如此,以都划分地方,基本都是按照一条源或坞的自然地形命名。说十三都的拳好,不是指的这个地方的功夫好,拳脚硬,这俚语说的“十三都的拳”其实指的是酒桌上的划拳行令事。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中洲的拳风特别厉害。拳风厉害的地方,当然饮酒也会厉害。哪个中洲人要说自己不擅酒,总会招来将信将疑的目光。
但饮酒归饮酒,中洲人的大节却不亏。宋人余德明,曾与文天祥一起考入进士,文天祥被钦点状元,后升为右丞相,余德明则被封为翰林院编修。元兵攻入南宋,文天祥保护皇帝撤至定海,兵败后为国捐躯。余德明则谢绝元世祖高官利诱,离京出逃到了遂安县,并逆河而上,直到武强乡凤凰岭叶村(今属中洲镇),才停下脚步隐居下来。元世祖知道后,曾多次派地方官来请,他就是不肯出山,不愿意给元人效力,甚至在每年的清明,还要登上凤凰岭峰顶,面朝定海方向祭拜皇帝与文天祥。
余德明甚至还戏称自己不是住在元朝“十三都”的叶村,而是居住在“野村”:在野者的乐园。他在生前选好自己的墓地,定名为“野家陵”。从生到死,都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元朝的臣民。
这个被余德明戏称为野村的叶村,到今天人口发展成两千多人,是中洲镇方圆几十公里的第一大自然村。这里除少部分人姓叶外,绝大多数都姓余,相当一部分是余德明的子子孙孙。
中洲的村落,大都在宋代以前形成
其实我很小就熟悉中洲,不过这熟悉也就限于二三个村落。我大姨妈当年嫁在中洲项家会村,每年正月,我都要随父母到姨妈家拜年。
从我妈的老家汾口镇的一个小乡村翁川翻过后山走小路,步行至中洲,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算起来总有十五里的山路,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着实有点累人。好在,做客有水煮鸡蛋吃,这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旅途也因此而显得有望梅止渴般的动力。
当远远看见高耸的琅琯古塔时,我知道这就快到中洲了。琅琯塔仿佛是中洲的天然门户,尽管历史上它属于十二都(汾口镇)范围。过了琅琯塔,再往西行就是中洲的地界。每一回,我都会绕着古老的琅琯塔,手摸着风化的砖壁走上几圈。我喜欢这座塔,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不仅仅因为它丰富了中洲的人文风景,它也是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见证。
我最后一次见到完整的它时,还用一台崭新的红梅牌照相机,拍下过它的几张黑白照片。可惜的是,等我再赴中洲时,琅琯塔已然坍塌。原址上只剩下小半截废墟。望着空空荡荡的景观,心中总会浮上些许伤感。
琅琯塔建在琅琯岭上,琅琯岭耸立在武强溪北——其实琅琯岭并不高,之所以称“耸立”,缘于南边临武强溪的是一片悬崖峭壁,从视觉上有一种耸立感。
古代琅琯岭建有昙花庵,沿悬崖数米,建有一座六面七层的砖塔,就是琅琯塔,高约20多米,里面有夹道盘旋而上,塔内一至四层墙壁上还有砖雕神像数十尊。据塔碑记载,此塔建于明万历廿九年(1601),如今塔、庵均已不在,塔是七八年前倒掉的,至今尚存一截断壁残垣。
向西过了琅琯桥,便进入了中洲界内,映入眼帘的每个村庄都会给人一种沧桑美感。向左数百米,有个小自然村叫月山底,又名“别山府”,听起来就很有文化底蕴,现属中洲镇徐家行政村。
月山底正对琅琯岭,站在村头,“琅琯夕照”美景尽收眼底。朝北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县志记载,是最早的遂安县治(新定县县治)遗址,因而中洲又有一别名叫“古城里”。
叶村溪是中洲最外面的第一条溪流,从乘风源流出,在琅琯塔附近的徐家村与武强溪交汇。徐家村又叫杨村徐家,据《徐氏宗谱》记载:“宋末,先祖胜一公,因宋、元鼎革,室毁于兵,于是举家从遂安高门迁居这里。”因这里原属杨姓族人居住,称杨村,后徐氏家族迁来,杨氏衰落,村名逐渐演变为杨村徐家,村里虽然没了杨姓人,但村名仍将杨村二字放在前面,就是为了表示不忘杨氏先人建村之德,现简称徐家。
清澈如镜的叶村溪,穿村而过。
中洲较大的村落有30多个(目前有行政村19个),大都和徐家一样,在宋代以前形成,依山而建,有古村基,布局合理,村内的青石板路经千百年风风雨雨的雕琢、打磨,显得格外的光滑柔和。每个村庄都把最好的地基建成宗祠,且大多保存完好,彰显了中洲人敦本敬祖之风。
中洲“茶山会议”,工农红军的一段悲壮往事
近年,中洲的红色底蕴也越来越出名,还建起了气势宏大的红军抗日先遣队革命纪念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瞻仰革命先烈。
中洲有著名的“茶山会议”旧址。据党史资料记载,1934年7月,由红七军团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转战闽浙皖,向国民党统治区纵深进军,欲在皖浙边境以遂安地区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新的落脚点。
1935年1月8日,红十军团部及所属的19、20、21三个师在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军团首长的率领下,经开化的大麦坞、大龙山转入淳安县境内,在茶山宿营。当晚在茶山村方氏祠堂“墩睦堂”召开了决定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命运的红十军团军政会议,史称“茶山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决定先遣队撤往赣北苏区。
会议结束后,部队开始撤离,此时敌人的包围圈已经完成。在怀玉山,红十军团与数倍于我军的敌军展开了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除了粟裕带领少数人成功突围,红十军团的大多数人牺牲的牺牲,被俘的被俘,最终遭遇了失败,并导致了方志敏被捕牺牲。事后来看,这支担负特别使命的红军抗日先遣队在突围并遭遇失败前,“茶山会议”是最后一次召开的会议,令人扼腕,也让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