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妆

画笔拂松

2022-11-25

《静听松风图》 马麟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松风之余韵遗响不绝,正应合了宋代士大夫普遍崇尚的‘一点红寄万里春’的审美趣尚”

寿勤泽

在宋人的笔下,松树因其不惧严寒、四季青翠的品相品格而引发出文人士大夫的颂扬赞叹。苏轼在《送杭州进士诗叙》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对松树的内在品格与独特价值给予了颂赞。

正因为宋代士大夫群体对松树有这样独到的个体感悟,对松树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有独到的认知,所以,宋代诗人的笔下,颂赞松树品格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岩谷松涛,泉涧松吟,一入诗篇,撼人心目,不胜枚举。而在精擅丹青的不少宋代画家的笔下,《松下赏月图》《松林亭子图》《松猿图轴》一类以松树为重要意象、题材的画作常盛不衰、流布四方。

南宋最具代表意义的山水画家李唐曾作《万壑松风图》,画面之上,主峰巍然,尖顶插云,高低参差,冈峦、峭壁宛如斧劈而过,予人以坚硬和立体之感。山腰间,白云缭绕,山岚浮动,山顶密布松林,林中有若隐若现的山石小径,加强了画面的幽深之感。山脚之下,乱石遍地,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此处的松林松风,搅动起观赏者无尽的遐思。试想,图作之标题所展示的天地无尽之意,正依赖密不透风的松林传达出来,松风之余韵遗响不绝,正应合了宋代士大夫普遍崇尚的“一点红寄万里春”的审美趣尚。

另一幅以松树为题材的名作是赵伯啸所作的《万松金阙图》,这幅画作的画面之上,远观有江天红日,山势开阔。近观峰峦叠嶂,云雾山岚升腾,板桥金阙,云鹤翔集。更趋近处,则有古松桃花,相映成趣。尤其是松树之姿,千态百姿,虬枝密针,俯仰自得,颇具山中逸士潇洒之态。运墨点苔,花青渲染,色调浓郁,坡脚用泥金,画面意境清新俊逸,雅致清丽,隐然具有“米氏云山”技法遗意,而自出胸臆,赵氏之艺术追求可见一斑。

赵氏虽为贵族之家所出,但其人遗世独立,趋近元祐,崇尚蜀学,蓄有林泉之志,于绘画之上,喜爱松竹兰菊,正是借长松翠竹之意象,一抒胸臆块垒。这幅画作,正是画者人格胸襟的具象展现。赵伯啸之兄赵伯驹也说:“吾辈胸次,自应有一种风规,俾神气悠然,韵味清远,不为物态所拘,便有佳处,况吾所存无媚于世而能和于总情者,要在悟此。”可见在画家心中,无论青竹翠竹,还是春兰秋菊,都只是画者抒发“吾辈胸次”之物象,以形写神,追求画外韵致,方是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除了以上两幅名画,擅长画松的名家代不乏人,南宋画院的刘松年、马远、夏圭,以及马远家族的后起之秀马麟,都留下了画松的墨迹,流传数百年。至于各类小品画中画松有可观之处的佚名画者,那更是一个数量可现的群体了。

唯此,以松树为主题的这些名作,逸韵飘散,传世数百年。

今时今日,行经灵隐路的九里松,桐庐芦茨湾的唐松,或是长乐林场的松林,再回望这些南宋画师笔下的古松,昔日临安的“拂城松树一千株”,依然“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月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