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双向发力护卫健康

建院70年,市中医院续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2022-11-22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徐尤佳

图片由市中医院提供

连续3年在国考中获评最高等级“A+”;王永钧、何嘉琳分别获评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刘敏如、沈宝藩、徐经世、施杞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相继落户;研制中医药协定方助力疫情防控……70年前,“广兴联合门诊”悄然亮相;70年后,这家小诊所已成长为拥有两大院区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名院、名科、名医”特色越发彰显。

近日,在杭州市中医院建院70周年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医院党委书记李艳娟寄语未来:“市中医院仍将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重要使命。围绕打造‘中医药强市’及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中西合璧双向发力,护卫人民健康。”

国医仁心薪火相传 为中医药发展注入现代化思维

“我得过肾病,所以对中医比较有兴趣,选择到肾病科工作。原先我学的是中医内科,后来学习西医后,开始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患者治疗。”每周有五个半天,87岁的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专家、肾内科主任中医师王永钧教授,总是准点出现在武林院区门诊6楼名医馆,为患者把脉问诊。

在王永钧的字典里,“守护人民健康”和“中医现代化”非常重要。从医60余年,他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今年7月,王永钧作为我省唯一代表、杭州市首位中医专家,荣膺第四届“国医大师”称号。

现场,王永钧的学生、现任肾病科副主任的童孟立感触很深:“王教授有个规矩,要求年轻医生工作日晚上必须参加科室的‘晚自习’。通常大家简单吃过晚饭后,就一起坐在办公室里交流、学习。因此,我的临床医疗基础才打得这么扎实。”

同样,作为何氏妇科第四代传人,何嘉琳教授也是市中医院另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前不久,市中医院妇科医学生殖中心高分通过国家卫健委评审,获批开展辅助生殖项目,为“浙有善育”政策落实积极助力。在何嘉琳的带领下,“何氏妇科”跻身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国家首批流派传承工作室和省不孕不育中医药防治中心,并在国内外设立工作站,助力中医药海内外传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医妇科只有9张床位,现在已经发展到140多张床位,通过名医工作室带教,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看到学生成为一方名中医,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从医60年,见证医院发展的何嘉琳特别激动,“虽说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每次走进诊室,看到患者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就感觉充满力量,希望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国医馆新址揭牌 满足百姓高水平中医诊疗需求

“新国医馆更加敞亮通透了!”最近,市中医院广兴堂国医馆正式迁址中山中路南宋御街,新馆正式揭牌,不少前来求诊的市民竖起大拇指。升级后的国医馆医疗技术水平和中医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以更加优质、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满足百姓对高水平中医诊疗的需求。

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近年来,为推动高质量健康杭州建设,促进医疗服务体系高效整合,市中医院在做好自身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医疗资源下沉,让百姓看病就在家门口。医院全面托管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淳安县中医院、临安区中医院;深化双向转诊服务,推进城市医联建设,联合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上城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杭州市中医院城市医疗联合体”;结合学科优势,定期对3家托管医院、12家协作医院进行业务轮训,帮助基层医院建立导师带徒机制、开设中医馆。既“造血”又“输血”,解决基层百姓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近三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市中医院集结名老中医专家力量研制中医药协定方,驰援队员们在抗疫前线辨证施治提高救治成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建立常态化防控督导机制,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市中医院组建由5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应急、机动、后备核酸采样队,累计为70余万市民进行核酸采样。丁桥院区开出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累计完成疫苗接种16.83万剂次,为疫情防控贡献中医力量。2021年,市中医院获评杭州市国际化医院。

今年是市中医院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阔步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建院70周年的重要节点。立足新起点,李艳娟表示,医院将紧跟健康中国建设,围绕打造“中医药”强市及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深化“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向建设成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现代化、国际化临床研究型综合性中医院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