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蓉泉
2022年的金秋时节,在整整三年之后,在100多位作家共同努力和耕耘下,《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终于完整面世。重史实、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这是丛书启动之际的要求和对读者的许诺。杭州成为宋代“东南第一州”和现代“东方品质之城”的深层原因,在于它具备了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四大重要条件,拥有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经典遗存,至今活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精神特质。这套丛书成为观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视角。
具备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四大重要条件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拥有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规模史前遗址考古发掘。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属于距今53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大型水利和建筑工程、级差式社会聚落、连续作业的犁耕方式、大规模生产组织系统,玉器和石器表达出的先人礼制及丝织、黑陶、髹漆、木器等,成为体现早期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2019年7月5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国内外学术界终成共识: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
拥有影响中华文明南北交融和全国统一进程的大运河航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中华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1400多年来,京杭大运河作为交通要道,对于方便南粮北运,泽被运河两岸、沟通五大水系和推动中华文化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意志的英雄主义精神。南宋时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抗金英雄岳飞、报国名臣文天祥、殉国丞相陆秀夫等。《宋史·忠义列传》中收录的277位爱国志士,大部分出现在南宋。从杭州相继走出来并代代传颂的英雄豪杰,成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强大文化基因。
拥有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的诸多条件和深刻影响后世的宋韵文化。宋代“农商并重”背景下的租佃制、改革货币、开放坊市、海上贸易和完善科举、积极办学,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空前繁荣;各类人才南迁、北方文化融入以及中外贸易繁荣,使杭州成为南北、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集聚地。在诸多条件推动转型过程中,宋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达到高峰地位,为后世南北融合、中外交流提供了路径指导;宋代体现在哲学、艺术、文学、工艺、科技、建筑中的创造活力、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成为后世传颂、借鉴并不断追攀的目标。
拥有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众多经典遗存
拥有中国茶文化的久远历史和丰厚积淀。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杭州自古就是名茶产区,唐代茶叶就广为栽培,南宋时已茶事兴盛,明代中国13种名茶有3种产于杭州,清代龙井茶被指定为皇室贡品,现在龙井茶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2005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机构联合授予杭州市“中国茶都”称号。
拥有中国丝绸文化的精工历史和品牌声誉。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美誉。良渚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揭示了杭州丝绸的悠久历史。唐代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盛誉。南宋时杭州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其时杭产丝织品有绫、罗、锦、缎、缂丝、杜缂等十余个大类。民国初年杭州丝绸业已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2011年9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杭州丝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拥有中国山水文化的经典范例和美学格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江山壮美、江河妖娆而自豪。自东汉华信修筑海塘至今,杭州人民对西湖的疏浚、保护和利用不曾间断,形成了由湖而生、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的城市特有格局。西湖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一山、二塔、三岛、三堤”的湖景格局,“西湖十景”的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特色植物,以及周围群山柔美绵延、山形行云流水、湖映山中灵秀、山含湖里空蒙的景观格局,是在古典文学、绘画美学和造园艺术背景下,持续创造出来的中国山水美学精品。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杭州还拥有中国瓷器文化的最早实践和顶峰技艺、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实践和众多老字号、中国书画文化的众多大师和高峰地位、影响中国文学风格及类型的众多文学大师和璀璨成果、中国宫城文化的最早遗址和经典遗存等等。
保存并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生活方式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杭州市民生活中,保存、活化并以多重方式呈现出来。
“天人合一”体现为亲近山水的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在天象与人事彼此感应的认知基础上。历代杭州人生活在自然天成的山水美景之间,较早对自然生态有了珍爱和敬畏态度:爱惜“自然之力”,长于提高效率的轮作,让生产资料休养生息;珍惜“生态之力”,在烹饪、茶饮、中医、养生等方面崇尚自然天成;怜惜“劳作之力”,善于边劳动边休闲和从事艺术创作,保持着生产和生活的高度和谐。如果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的哲学信仰,“亲近山水,讲求品赏”则是古代杭州人把先哲信仰转化为真实人生的生动实践。
“知行合一”体现为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理念。古代杭州人相对见多识广,活法较多。待人接物时,善于冷静客观地把己与人、人与物、家与国的关系处理得顺达得体。不重虚名,习惯埋头做事;说得不多,说到就努力做到;不怕独行,遇难敢作敢当。这种思维特征和做事风格,为中华“知行合一”理念的落地生根,给出了一种既“不温不火”又“风风火火”的连接路径。
“和而不同”体现为包容开放的城市风尚。“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推崇与人保持和谐关系、在具体问题上又不苟同他人的处事境界。杭州历史上经历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特别是“靖康之变”三次北方人口大迁徙。两宋时期杭州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与外国政府间的交聘、朝贡、互访,与商人、僧侣之间贸易,培养了杭州人长于交流、见多不怪的性格。如果说“和而不同”为中国人待人接物提供了哲学智慧,“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则为这句古训提供了江南实证。
“刚健有为”体现为“杭铁头”的集体性格。中华文化中素有“刚健有为”思想,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击中,也因多次人口迁徙带来北方尚武之气,杭州人性格中生成了一种“杭铁头”的精神特质。而这种“刚毅自强”,又和“崇文温厚”的人文性格联系在一起,使杭州人的刚健有为,明显表现出当止则止的特征。
“仁义至上”体现为敬上接下的社会关系。仁义,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与“礼、智、信”合称为道德“五常”。杭州人长期生活在崇文重道的人文环境中,加上衣食富足、交往频繁的环境影响,养成了重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性格。做人温和谦让,做事和合有序,做人长于沟通,遇事善于协商。官府相对亲民,做事认真;民众真诚信赖,真心服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杭州都有丰富的呈现。
(作者系杭州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