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海波(左)与戴宁教授合作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图片由国科大杭高院提供
本报讯(通讯员 姜旭晨 记者 王厚明)“戴老师,我看您带着一把二胡,能现场演奏一曲吗?”日前,国科大杭高院物光学院执行院长戴宁,“跨界”给同学们分享了一场《漫谈京剧的形成和表演艺术特征》的讲座。
戴宁不仅是位物理学教授,也是一位中国传统艺术的爱好者。突然听有同学想让他演奏一曲二胡,戴宁笑着说:“有人演唱,我就演奏。”没想到台下那位发声的同学走上了讲台:“您看我们合作一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可以吗?”于是,场上响起了著名京剧曲目《红灯记》的选段,学生演唱、老师演奏,浓浓的传统艺术风,也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这位演唱的同学不简单,他叫项海波,是杭高院数理学院2022级的博士生。他不仅是个学霸,还有一项特别的爱好,就是作曲。在8岁时,他谱出了人生中第一首乐曲,坚持创作20多年,已谱出包括流行、古风、民族、美声以及交响乐等各类风格的音乐作品近5000首。
项海波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起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我父母很喜欢民歌与京剧等中国传统音乐,我也跟着听。后来开始接触现代音乐后,逐渐就不再满足于只是单纯的聆听品鉴或歌唱,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项海波说。
项海波自学了系统的乐理知识,多年的音乐鉴赏也培养了他很好的乐感。“我基本上听到一个音,立刻能识别出来是哪个音。我脑中一旦有某段旋律,马上能动笔谱写出来。”项海波笑言,他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以上来创作音乐,有的时候灵感来了,几分钟就能谱一首曲子,高产的时候一天能出好几首。
别看项海波才三十出头,但在音乐创作圈里,他还小有名气。2020年新冠肺炎刚刚暴发的时候,项海波接到著名词作家、原海军文工团剧作家王磊发来的一首歌词:《致这片土地上与苦难抗争的人们》。这首歌词深情歌颂中国人民、抗疫工作者的精神。于是项海波当天谱成音乐,用歌曲的形式支持在一线奋斗的医务工作者,并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姜楠演绎并制成MV,最终在各大平台播放,为中国抗疫增添了一份精神力量。
虽然项海波现在攻读的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但他觉得玩音乐并不是不务正业。“其实音乐和物理一样,有一套逻辑在里面,当你创作出一首悦耳的曲子时,就好比在物理研究中有新发现一样,特别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