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 倾力打造“流动的盛宴·世界的拱宸”

2022-10-14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夜景

“拱宸邻里·阳光家”托育中心

运河文化广场景观

记者 华炜

拱墅微融圈 徐晗翎

古时在外游子归乡,立于船头在运河上望见拱宸桥时,便知杭城已至,到家了。

一座桥,之于人,是乡愁;之于河,是通途;之于城,是象征。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已超越了交通功能,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烙印在一代代伴水而居的人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拱宸桥街道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遗余力,让运河文化融入和助力街道的各项事业。

站在桥上远眺,你能看到的不仅是大运河的秀美风光,更是运河沿岸人民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从棚户区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如今的拱宸桥区域,被中外媒体赞誉为“流动的史诗”。

积极创新,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拱宸桥辖区内有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坐拥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街道绘制了一幅运河文化新发展的宏图。

通过肌理重构、动线梳理、节点打造,串珠成链,街道提出打造拱宸桥区域“一带一街一圈”文旅空间格局。

一带,即桥西历史街区文旅产业带,重点打造“大运河新三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和大运河数字影像馆。一街,即拱宸邻里·宁波路美好生活街区,全新定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街区的历史价值和空间价值,为辖区老街区焕发新活力提供样本依据。一圈,即大运河拱宸桥段风貌核心圏,以拱宸桥、桥西直街、登云桥、丽水路为步行体验动线,串联起桥西历史街区、宁波路美好生活街区、运河文化广场等景观节点,形成“东西互补、虚实互动、古今相融”的大运河拱宸桥段风貌核心圈。

同时,街道运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术,让运河文化“活”起来。“新三馆”中的大运河数字文献馆与大运河数字影像馆,通过“数字赋能”文化空间,让文献资料与照片影像在运河畔以全新的方式亮相,直观生动地呈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数字化景区建设,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运河广场经过全新修缮后,在整体环境得到提升的同时,拱宸桥元素融入广场各个角落,结合沿线北京、扬州等城市的运河元素,打造市民休闲娱乐与感知运河的好去处。

以人为本,环境提升留住记忆与温度

大运河在拱宸桥熠熠生辉的同时,街道面貌在过去十年也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旧改工程计划安排,街道完成了14个小区118幢共计5682套老旧房屋的改造提升,总建筑面积37.89万平方米,总投入约1.48亿元。

旧改不仅是“旧貌换新颜”,更要体现属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温度。街道充分发挥拱宸文化优势,围绕“运河非遗文化”、“拱宸大厂文化”等主题,高质量打造“荣华里”等精品小区。拆除杭师大附属医院附属教学楼项目围墙上的浙麻主题石刻笔壁画,重新加以利用,在原浙麻宿舍“荣华里”布置浙麻文化长廊,重拾小区居民的集体回忆,打造“拱宸桥畔,荣华故里”主题小区,让老旧小区改造留住人们的记忆和乡愁。

旧改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做到管理长效有效,需要街道积极破题。物业前置入驻是拱宸桥街道给出的答案。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街道与建设单位协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物业管理打好物质基础,努力实现改造提升与物业管理的无缝对接,构建具有拱宸特色的新型“三方协同”治理体系,已实现辖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全覆盖,让小区居民享受到“设施有人修、垃圾有人清、停车有秩序、安全有保障、楼道有氛围”的高品质居住环境。

为更好满足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街道全面推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走出家门步行约15分钟,即可到达一个公共文化场馆或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站在新起点上,拱宸桥街道将以登高望远、脚踏实地、舍我其谁的姿态,投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高水平打造运河明珠、高品质建设幸福家园书写拱宸人的答案。让文化活力在拱宸涌流,让文化力量在拱宸迸发,描绘“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盛世运河画卷,努力呈现“流动的盛宴·世界的拱宸”新景象。

拱宸桥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