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老一小”为锚 守护好全市人民精神心理健康

助力搭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2022-10-14

党建名片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创新“党建+”模式,在“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党建品牌引领下,全力打造“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党建新格局。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进行阶段品牌展示等不断完善支部品牌的培育、创建和深化,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召开社区圆桌会、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不断整合党建资源,扩大区域互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共建共赢。

通讯员 李彬 记者 章翌

2019年6月,杭州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原有的精神卫生工作“杭州模式”全面蜕变,心理健康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社会心理服务队伍日趋专业,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不断完善,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正全速推进。

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已然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作为全国知名、省内领先的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院,杭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的中坚力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历久弥新,在深入探索“一老一小”精神心理健康中,不断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添砖加瓦,造福全市人民。

由点及面 精准施治

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注入新动能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一老一小”是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守护好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也是健康中国不可忽视的章节。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童年?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是日召开的杭州市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暨老年认识障碍综合防控项目推进会,给杭州市老年认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又添了一把火。

今年6月,在市卫健委的指导下,由浙大精中(杭七院)牵头,联合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灵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杭州市老年认知友好社区建设”。在试点社区免费为老人提供心身体检,包括睡眠、情绪、认知等,通过专业的筛查,早期发现患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并对那些风险较高的老人提供专业的科学干预。两个月时间内,已累计完成筛查近3000人,其中认知初筛阳性11%、睡眠障碍初筛阳性20%、焦虑抑郁初筛阳性6%。

谈及初衷,浙大精中(杭七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涛表示,针对认知障碍、抑郁、焦虑、睡眠等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躯体疾病、体能情况及运动功能等方面,杭七院通过大规模持续追踪调查,筛查风险人群,同时对中高危人群按风险等级给出分诊建议,创新性实现社区及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互补,从而惠及老年人群。

李涛介绍,相比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当下老年健康促进专业机构缺乏,老年期重点疾病防控力量薄弱,老年心身健康综合评估及早期干预尤为不足,“建立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也就成了健康浙江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杭七院作为全省精神专科医院的领头羊责无旁贷。”

从“一老”到“一小”。近年来,社会发展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浙大精中(杭七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组建了不同领域的专业团队,开启相关心理健康干预和研究项目。

今年暑假,浙大精中(杭七院)与五云山医院健康管理团队联袂打造的首期儿童专注力训练营开营,将心理健康与生活化训练融为一体,提升孩子的精神心理生活核心素养品质。短短一周时间,家长们感受到了孩子们专注力“肉眼可见”的提升。这也是浙大精中(杭七院)“双循环”,合力打造高端亚健康领域精神心理健康品牌的生动实践。

中学时期以情绪障碍为主的精神心理问题高发,浙大精中(杭七院)作为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通过培训学校的指导老师,提升教育部门对相关疾病的识别与解决能力,同时还联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早些发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长。

从“一老一小”再到全社会。十年来,在改善就医环境的同时,浙大精中(杭七院)不断修炼“内功”:扎实抓好内涵建设,做精做细专科特色,着力打造高峰学科建设,形成了涵盖重性精神障碍、情绪障碍及成瘾行为、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物理诊疗、精神康复与老年精神医学、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等多方向的优势专科集群。同时践行大健康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精神疾病防治进社区,持续深化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搭建起社区—医院一体化运作模式,为守护全市人民精神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名校名院强强合作 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2021年3月,杭七院正式挂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自此开启了“名校名院”合作新征程。同年11月,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精神疾病分中心)落户杭七院,依托浙大的科研实力,对医院的临床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中挖掘有研究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的信息,同时探索建设脑功能评估和调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精神疾病研究型病房,一切尝试都是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优质的诊疗服务。

院校合作搭台,内培外引学科带头人“唱戏”。一年来,浙大精中(杭七院)国家一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增至3名,省一级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增至8名。专业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同时,医院还积极参与浙江大学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现有研究生导师9名,多名老师参与本科生《精神病学》大课教学和课程建设。

创新引领下,浙大精中(杭七院)精神疾病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转化医学研究模式不断优化,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发项目大幅增加。包括牵头国家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基金项目等。

医教研融合创新,是杭七院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十年来,通过拔尖筑峰、创新迭代、交叉融合,杭七院不断推动学科、人才、科研的深度融合互动,提升学科核心竞争优势。转化精神医学科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势态,获批省级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内容。

创新上线“心理援助” 建设有水平、有温度、有磁性的心理“舒适圈”

从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逐步形成了一条重要的经验:把心理治疗融入综合治疗。为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隔离点人群的心理健康,同时帮助一线抗疫工作者更好地舒缓情绪,浙大精中(杭七院)开设了两条心理热线,24小时全天待机,还整合全市各区、县(市)资源,开通16路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为集中隔离人员、三区人员及其他有需要的大众提供心理援助。

针对隔离点人群,浙大精中(杭七院)采用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援助。除线上服务之外,还提供医生线下一对一方式心理援助,在隔离点,分派数名医生负责该区心理援助工作,医院还会协调医生上门进行单独心理辅导。隔离点不少市民听说心理专家能提供“上门服务”,都主动要求“聊一聊”。大家都说,“这是一场及时雨”。

对其他普通隔离人群,医院安排了资深心理专家,通过微直播线上心理科普、答疑,主要针对隔离期间常见的各类心理问题,如睡眠管理、焦虑、抑郁、恐慌、紧张等各方面的情绪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医院现在还为亚运志愿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有水平、有温度、有磁性,是杭七院的发展内涵。一桩桩暖心举措帮助市民重建心理“舒适圈”,也为全国心理抗疫提供了“杭州模式”。未来,杭七院将继续补短板、找差距,为杭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传递“心力量”。

数说十年

●2021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公布,杭七院排名精神专科全国第二、浙江省第一、专科医院最高等级A。自“国考”实施以来,杭七院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前十,稳居国家队“第一方阵”。

●2012年门诊量19.95万人次,2022年预计达43.91万人次,增长120%;2012年住院量7829人次,2022年预计达2.17万人次,增长177.71%;2012年使用床位数867张,2022年预计达1124张,增长29.64%。

●2012年博士数量6人,硕士数量43人,“131”人才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4人;2022年医院博士数量26人、硕士数量138人,B类人才1人、C类人才2人,“131”人才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4人,省医坛新秀4人,省创新人才2人。

●2012年的科研课题14项,科研经费总量仅为114万元;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为1篇,一级论文11篇;拥有市级重点学科一类1个、二类2个。

●2021年至今,拥有市级重点学科高峰学科1个,省级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1个,建设了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脑机调控精神分中心、研究型病房、生物样本库和临床试验(药物、医疗器械)等科研平台,获得包括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73项,总计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4篇,其中SCI论文59篇(高质量IF值大于10分6篇)。

本版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