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要素不断聚集

杭州加速筑起创新高地

2022-10-12

城西科创大走廊 记者 李忠 摄

之江实验室

国家级孵化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青年人才加盟在杭实验室

杭州的创新活力从哪儿来?钱塘江畔,正汇聚起越来越多的硬核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空间、高端人才等科创要素。一股股源头活水汇在一起,掀起磅礴的创新巨浪。

见习记者 毛郅昊 通讯员 汪涵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杭州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赋予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城市定位。十年来,杭州牢记殷殷嘱托,肩负使命担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硬核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空间、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双双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年翻一番、总量超1万家;人才吸引力倍增,累计有94位科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611人,近三年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超120万人;科创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2.92%提升至3.6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前100个科技集群中,杭州创新指数首次进入前20,位居第十四位,创历史最好排名,超过伦敦、洛杉矶等国际知名城市。

十年积淀,铸就辉煌。这些成绩不仅是令人鼓舞的里程碑,更是杭州在迈向创新创业新天堂征途上的新起点。未来,杭州将不断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而不断努力。

储备战略科技力量 创新平台加速布局

杭州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2012年9月,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挂牌成立,率先吹响了向科创高地进军的号角。此后十年,杭州大力实施“名院名校名所”工程,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先后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

2017年后,之江、良渚、西湖、湖畔4家省实验室先后挂牌建设,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等也纷纷落户杭州。

2019年,杭州首个,也是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开工建设;2021年,北航“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成功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达到2个;2022年,国家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且,杭州新增天目山、白马湖、湘湖3家省实验室,在杭省实验室达到7家;2022年,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牵头建设的“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在杭州揭牌成立。

全市现拥有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省实验室7家、省重点实验室39家,构建起“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为杭州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质的飞跃插上翅膀。

依托不断增强的科技“硬实力”,杭州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780项,其中15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依托不断汇聚的高能创新平台,杭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新动能。比如,浙江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累计建设了18家联合实验室,撬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1.4亿元;依托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建设的杭州市核酸药物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将在组织产业共性研究、推动产业发展、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放共享先进创新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培育高能级孵化器 科技企业加速成长

科技型企业在杭州创业时,不难发现,杭州诚意满满地提供了助力企业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负责“播撒”阳光雨露的,便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孵化空间。

来自市科技局资料显示,十年来,杭州培育了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共计482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90家、国家级孵化器57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运营孵化空间总面积超530万平方米。

走进杭州的众创平台、科技产业园、孵化空间,人才、资本、项目、配套设施等各种创新要素一应俱全。并且,随着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杭州建设了“科技大脑+天堂e创+多跨应用场景”改革体系,打造“数字孪生版”创新活力之城。其中,杭州重点打造的“孵化在线”等7个多跨应用场景上线浙里办APP后,服务全球创业者,让创业更省心、更便捷。另外,“孵化在线”还能实时反映全市482家双创平台和1.6万家在孵企业的发展情况,该场景在全省推广试点。

依托一批又一批的众创空间,无数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插上了翅膀。据市科技局统计,这些孵化空间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9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0余家、主板和海外上市企业86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

对于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杭州依托大学科技园、省级高新技术小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园等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进行陪跑。同时,杭州还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计划,培育“顶天立地”的科技型骨干企业。

近年来,杭州建立起“创客-市雏鹰-省科小-国高企-省领军”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推动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十年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1779家提升至102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翻一番,增至2.3万家。杭州上市的269家公司中,16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

此外,杭州主动服务三大科创高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1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828亿元、2062亿元和1851亿元,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10.7%、11.2%和12%。

温暖服务打动人心 人才吸引力加速提升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人才要集聚,杭州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十年来,杭州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西湖明珠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加大对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青年人才的倾斜支持力度,统筹开发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杭州颁发的“人才新政27条”等举措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最多跑一次、专属人才码、人才引进资助等精准的政策支持,让很多人感受到了杭州礼遇人才的温度和诚意。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领域已签约的近80位特聘研究员中,许多人婉拒了国内外其他知名高校的教职,选择加盟西湖大学。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杭州也提供了政府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一揽子政策,为青年人才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人才服务暖人心,杭州的人才吸引力自然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之江实验室集聚人才团队规模达2900人;西湖大学已签约198位学术人才;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已汇聚9个院士团队……据市科技局统计,全市人才总量达285万。

打造人才高地,杭州还把目光投向了国际。杭州先后出台了市“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等一系列外国人才引进政策和举措,近五年引进各类外国人才超过6万人次,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杭州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为加快杭州人才国际化建设、建设世界名城提供有力的国际人才支撑。

人才不但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杭州建设了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率先开展了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服务试点;杭州发挥落实好《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政策,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办理改革,为在杭外国人才提供温馨、便捷的生活和创新创业服务,更好实现外国人才在杭工作“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

未来,杭州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环境,以争创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在“两个先行”中扛起科技担当。

杭州市科技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