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 徐骏
西湖东北角有座圣塘闸,这里是西湖最大的出水口,闸上有一亭,亭内背湖一面墙上刻着一篇文章,名为《钱唐湖石记》。“钱唐湖”即西湖的旧称,这是一篇一千两百年前的“西湖实用指南及管理法则”,作者白居易。这篇当年刻在石碑上,立于西湖边的“石记”非常重要,关系到后来西湖的存与废。
千百年前,西湖的实用性远远大于观赏性,是杭州一城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湖。西湖原是与钱塘江相连的一处浅海湾,随着宝石山与吴山间湾口处的泥沙不断沉淀,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泻湖。湖东与钱塘江相隔的平陆,即后来的杭州城。西湖因三面群山泉水的注入,摆脱了江水的咸涩,成为天然淡水湖,是杭城百姓的主要饮用水源。
然而天然湖泊最大的敌人,就是因淤塞而沼泽化,最终消失。一千多年前,杭州周边有许多比西湖大得多的湖泊,如萧山的临浦和渔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均先后湮废,唯西湖不仅留存至今,且名扬世界,原因就是有人前赴后继地将其疏浚、治理与维护。
自唐刺史李泌开六井,引西湖甘水入杭城,城与湖便不可分割。而到另一任刺史白居易主政杭州时,西湖中已出现葑田数十顷,开始沼泽化了。可能是大诗人的眼光更深远,白居易充分认识到西湖的重要性,首次对其进行了综合治理,不仅疏通了已阻塞的六井,使杭城饮用水再度充沛,还在湖的东北角筑堤设闸,开发湖水的灌溉与助航功能。
离任前,白居易写下这篇口语化的《钱塘湖石记》,立碑湖边,向后人详细说明蓄放西湖水的标准和操作步骤,尤其是旱时要简化放水程序,及时救灾。还驳斥了种种所谓放水不利之说,并交代堤闸的管理与维护方法等。最后再次强调西湖对此地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让后来者切记。此碑一立,对西湖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从此由天然湖变成了人工湖。
此后一千两百年来,西湖虽屡受自然或人为的淤塞和侵占,但历朝历代均有人以“命脉”之由,将其保护和治理。吴越国王钱镠拒绝术士填平西湖建城的建议,设“撩湖兵”疏浚西湖;北宋苏东坡向朝廷呈《乞开杭州西湖状》,称西湖之于杭州,如人之眉目,不可废也,又大规模疏浚西湖;明代杨孟瑛疏浚西湖,触犯了权贵利益,甚至还丢了官;清代浙江主政官李卫、杨廷璋、三宝、阮元等均相继对西湖进行过疏浚,其间康乾二帝多次南巡,无形中也对西湖的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西湖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疏浚。进入新世纪,实施了更大规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西进,恢复水域面积,还引入钱塘江水,使西湖水“一月一换”,全面改善水质。重现了“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并将环湖景点全部免费开放。
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年写下《钱唐湖石记》的白居易,恐怕没想到一千二百年后,此湖由维系百姓生计的“生命之湖”华丽转身为世界级的“文化景观湖”。其实这个基因正是他本人开创的。
白居易当年既写下了“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也写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句。因其诗人的浪漫与审美特质,白居易在西湖上并非光秃秃地筑一道堤,而是还在上面栽种杨柳,甚至罚犯法之人也在西湖边种植花木,用以装点湖光山色,为后来者做了榜样。
西湖之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白堤、苏堤、杨公堤、金沙堤等,均为西湖疏浚之淤泥堆积而成,最核心的湖中三石塔(三潭印月)最早也是苏东坡为湖中禁止种菱而设,这些如今都变成了西湖景观的主要构成元素。
西湖的幸运在于不仅遇到了白居易,还遇到了另一位大文豪苏东坡。连“西湖”这个名称,也是最早出现在白居易的诗中,最终定型于苏东坡的公文中。他们先后挽救了西湖,还留下了许多赞美她的诗句,成为千百年来最美的宣传语。这恐怕也是全国三十多个大小西湖中,为什么杭州西湖最耀眼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