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田野看见宋朝》 包伟民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2年8月
去年11月,浙江省发布了宋韵文化研究计划。近一年来,浙江学者在宋韵文化研究上孜孜以求,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新成果,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提供了历史地理坐标和学术理论支撑。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这些笔触,读城寻宋。
奚静
行走在杭州,当你步履匆匆从城东南一隅的鼓楼下走过,思绪是否有过片刻停留?当你走在庆春路和延安路的交界,是否偶然瞥到路旁的那座“红楼”?当你漫步西湖诸山,走过那一个个历史古迹,是否和千百年间来此游览的文人墨客有过一场心灵的对谈?
时光回溯至2010年,历史学者包伟民提议,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定期交流,这个沙龙,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杭州宋史论坛”。十年间,沙龙成员从杭州发展到浙江,从浙江扩展到全国,逐渐澎湃。讨论的场地也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四教学楼转到杭州文史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多地。
成员们一起解读重要文献,畅谈观点,也常常结伴去各个历史遗迹考察,宋六陵、湖州子城、嘉兴子城、武义明招山、临安唐宋衙署遗址等等,大多是与宋代历史相关的重要遗址。
转眼,沙龙已经走过十年,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教授包伟民提议做一些纪念品,“对读书人来讲,学术小沙龙最好的纪念品,肯定是每人写一篇小文章,集一个集子,而这14位作者,是宋史沙龙的素心人,没有任何功利心,抱团取暖,基本功能是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岂不是更好?”
于是,有了这一本《在田野看见宋朝》,将考察成果结集成这样一册书,是对杭州这十年文史活动的绝好纪念。这有些像西园雅集、兰亭集序,其中闪耀着的个人光芒,也是群星璀璨。
一本田野考古
和史学研究结合的著作
《在田野看见宋朝》共有14位作者,他们分别来自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杭州市社科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或单位。书中内容涉及有宋代的建筑、人文美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市民生活、自然风光、墓葬考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田野看见宋朝》,不仅是一本田野考古和史学研究结合的著作,也是一本和“Lonely Planet”(注:孤独星球)相似的访宋指南,只是我们的目的地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段历史。这正如包伟民在引言中写到的,“一方面,遗址遗物所传递的历史信息无一不零碎而且片面,找到它们既已出于偶然,例如本书所介绍的、关于南宋临安德寿宫的发掘就是如此;而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遗物,又毫无例外地不过是一些残垣片瓦,辛苦解读,常常不止于窥斑见豹,简直近乎瞎子摸象,才能揣摩出历史原貌的大概。另一方面,除去从那些文化层明确、未受任何后代扰动的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物之外,绝大多数遗址遗物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层层堆积,从而造成历史信息混淆的情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也是本书作者之一,他觉得这本书的珍贵在于,“真正原汁原味的宋代建筑留在我们浙江大地上的几乎没有,现在的我们面对的大多是一些宋代传说和历史的遗骸。面对遗骸,该如何感知到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呢?每位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已经远去千年的宋朝
依旧在我们身边
如何为这样一本书选择封面?我们曾经到著名的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截取素材,也在北宋皇陵遗存的石像生、这两年新发掘的兰若寺南宋大墓出土文物等宋代遗物中寻找灵感,甚至在现代一望无际的麦田中尝试链接宋代田野。从古朴典雅到严肃深沉到活泼清新,都被一一否定,也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具有代表性的素材能够很好地体现这本书的主题。直到有一天大家正在苦思封面时,突然发现浙大城市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傅俊在《访堰·问渠:通济堰与碧湖平原》一文中的碧湖平原航拍图。平原上小道将田野进行了有序分割,一种自然和人工排列组合的秩序之美跃然纸上。封面就此敲定。
兜兜转转,最合适的封面素材,原来早就在文章之中。确定封面的历程其实也契合本书的主旨之一:真实的宋朝,已经远去千年的宋朝,依旧在我们身边。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峰为此感到幸运。他说,杭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南宋的田野,过去和今天新旧叠加的城市格局,保留得非常完整。比如位于庆春路和延安路交岔口的那座红楼,在宋朝它曾是岳飞旧宅,后来又做了太学(注: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到民国时期成为了法院,再到今天的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这就是田野,是杭州城市演变的过程。过去的历史似乎已经被掩埋在这座红楼之下,但我们依旧可以透过厚厚的考古地层,“看到”那段鲜活的历史。
当我们来到绍兴宝山宋六陵遗址附近,一眼望去,只有松树三二棵,一大片茶园,哪里还有一点皇陵的影子。但宋六陵考古发掘领队李晖达的一句“可以”,掷地有声。李晖达带我们走上这片山顶。他说,“站在这里,从南往北望过去,才能理解当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东南高西北低的山水环境。这种感受和你看一张被拍扁的地图相比,认识和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历史记忆不会消散,只有重返田野,许多记忆才能够被重新激发。
同为本书作者的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扬波,从日常生活的47路公交线,想象着去程是北宋,回程是南宋,串联起宋朝苏州城内外人们的生活场景,这样的行走,在今天的杭州也可以试试看——可以在杭州鼓楼倾听故事;可以在陆游纪念馆透过一朵朵杏花感受宋代的城市景观和文人雅趣;可以跟随宋人步履重游西湖群山,与他们共同吟哦西湖美景……
这也是本书各位作者最想要传递给读者的:让历史从书斋中走出,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在田野看见宋朝》如在海滩拾贝般将千年前的故事,现今散落在田野中的宋韵一一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