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葛萌在广州二沙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比赛

1980年葛萌在广州连续两次打破“航模”世界纪录

1981年在杭州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口述 葛萌 整理 陆彦
我是最后一届“知识青年”,为了招到我,张教练跑到市卫生局,打包票说我一定会出成绩
我是杭州人,1959年出生,从小就喜欢模型,那时邻居送了一架弹射飞机给我,喜欢得不得了。我请父母帮我订阅了《中学科技》杂志,上面有航模的文章。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动手做,包括胶水。我就用水把三夹板泡开,取下薄木片作材料,制作了很多飞机和军舰的模型。
1971年,我在拱宸中学读初中时,教物理的彭树邦老师成立了航模小组。我用木片、木条、铜丝、铜片、小电机等材料,做了一个1米左右的“成都号”护卫舰模型(“成都号”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用苏联提供的技术和材料,自行装配的护卫舰),拿给彭老师看。他很喜欢,马上把我招进去了。
1974到1975年,杭州市已经恢复航模的比赛,我代表拱宸中学参加,拿到了航空模型弹射飞机项目团体第一名。当时杭州市青少年宫有一个航空模型的训练班,杭州市航模俱乐部组织航空、航海模型的比赛。我航空、航海都喜欢,这两个地方组织的训练、比赛我都参加了。指导我的教练叶开明、施德莘、李彦彬,都是航模界的资深前辈。
那时“文革”还没结束,经常有电车停驶的情况,训练时要从拱宸桥走路到杭州市体育场(现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一带)和少年宫。
1977年,张汉兴教练代表省航模队来招队员。柳浪闻莺有一个航海运动站,包括划船等所有水上运动项目都在那里训练。张教练看到我的航模表演后,就想把我招到省队。
但我是最后一届“知识青年”,是要去农村的,我落户良渚的手续已经办妥,棉被铺盖也运过去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没有留城指标。因为我哥哥已经留城了,我必须到农村去。
为了招我进队,张教练花了大力气。我父母都在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张教练就跑到卫生局,对领导说:这孩子不能浪费,省里需要这个人才。他打了很多包票,说我一定会出成绩,就这样请杭州市卫生局做了担保。
能到省队这么好的单位不容易,我非常感激张汉兴教练,他没有放弃我,最终把我要了过去。
世界纪录是12秒。我们的船跑起来15秒,差很多,怎么办?
次年4月,我正式进省队。训练条件很艰苦,少年宫前面有一个检阅台,地还是泥土地,屋顶还是漏的,我们就在那里训练。
3位教练员、8个运动员,自己动手挑来了石头、黄沙,建起了室内训练场地。外场训练场地不够,就向青少年宫借了一个池塘。
我们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三点一线”,吃饭、睡觉、训练。每天晚上7点学习、读报。然后继续训练——为了参加全国比赛,我们每天训练到夜里12点,有时候到2点。教练并没有硬性规定,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第二天6点又起床锻炼。
几个月后,浙江队到北京参加“文革”后的第一届全国航海模型比赛,我拿了第六名,分配给我的海模项目是A3级圆周竞速艇。
这只是热身。我们的目标是1979年的全运会。
航模项目比的是一条船跑五圈,看谁速度快。我们没日没夜研究各种方案,想让船跑得快一点。世界纪录是12秒。我们的船要15秒,差很多。怎么办?我们就盯着目标训练,这当中牵涉到很多知识,比如机械常识、流体力学、物理学,我们有点像大学里的研究机构,又像航天人做“长征六号”的感觉。
从设计到制作、组装,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队里给我们配备了车床、铣床。我们先把图纸画出来,标好各种尺寸,再是制作。把船组装好后,就去河里试验。100次中,99次是失败。要到第100次、甚至第1000次才能成功。
一条船在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船是流线型的,速度每小时100多公里,如果设计有问题,船会翻跟头。
比赛有规定,船必须有两点在水面上。我们在设计方面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船快了后还要贴在水面上,不能像飞机那样飞起来。飞起来就失败了。
每条船里有动力系统。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航模发动机是意大利的,我们拿不到。我们用的是湖南株洲331厂的发动机,必须通过自己的改造,提高发动机的马力。
比赛规定,航模的噪音必须控制在80分贝以内。既要速度保持领先,又要把噪音控制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教练带我们跑图书馆,跑浙江大学,跑造汽车消音器的工厂。
到1980年,我们的成绩差不多就接近世界水平了。
第一天,我就打破了世界纪录。第二天,我又打破了自己刚刚创下的纪录
运动员是靠发挥的。心理因素、气候因素都决定着比赛成绩。如果比赛这一天艳阳高照,说不定就跑出了世界纪录。如果天气湿度很大,速度就下降很多。比赛要把平时训练的最好速度发挥出来,比如说平时训练是百分之一百的话,比赛中打个折扣,最终出来百分之八九十的效果。所以为了获得最好的比赛成绩,我们需要在训练中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
我们的训练经费少得可怜。发动机本是要花钱买的,但湖南331厂知道我们一直购买他们的发动机,到后来产品随便我们挑,全部免费。331厂是兵工厂,他们让我们去参观学习、吸取灵感,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
我们就是用他们的发动机破了世界纪录。
1980年10月,全国航海模型圆周竞速艇A3级分项赛在珠江畔训练基地举行。一共有20多个省市参赛。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广东队、上海队、河南队,他们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比赛之前,选手们试航。一试,我就有数了。我比他们更好。
比赛的国际裁判是世界航海模型运动联合会的主席弗兰克,他也是裁判长。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水平可能会打破世界纪录,所以提前邀请到了国际裁判。
比赛一共分三天进行,每天跑一轮。第一天,我打破了世界纪录;第二天,我又打破了前一天自己刚刚创下的新纪录。世界航海模型运动联合会主席弗兰克当场承认成绩,当场签字,说你们可以报道了。
这次比赛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虽然竞争激烈,但我没有什么压力,跑出来的成绩比平时训练时更好,一出来就压倒了一大片。破世界纪录后,记者采访、新华社发稿,我心里却很平静。平时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自己心里对破世界纪录是有把握的。
要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我的压力很大。第一天比赛时,手抖得都抓不住船了
第二年,杭州举办全国航海模型分项赛,世界航海模型运动联合会的主席和副主席都来了。要再次打破原来的世界纪录,我的压力很大。第一天比赛时,手抖得都抓不住船了。
在广州打破世界纪录后,因为我的成绩比其他选手领先很多,国家体育总局要求我分享经验,带动其他省市的成绩。我现场办了个培训,把我的所有器材都分解给其他选手看,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经验传授给别的省市。
结果其他选手的进步很大,而我之后一年的训练却进步不大。我也做了很多实验,但没有很大突破,整个人的状态,有点“钻牛角尖”了。
到了比赛时,压力更大,紧张导致整个人都在发抖。这是生理反应,无法避免,需要靠平时的训练来克服。我们平时也有针对压力的训练,深呼吸、自我暗示,不断进行心理调整。
在第一天第一轮比赛中,我出现了失误,被河南选手韩永进超过;第二天我反超了他,第三次打破了A3级的世界纪录。
同年8月,我和张教练及其他几位队友,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得了A3级第二名。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世界领奖台上,看着五星红旗升起那一刻,我很自豪。
刚开始做航海模型时,有些事情也不敢想。外国运动员那么强大,我们会超越他们吗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恢复了体育的地位,把“文革”期间砍掉的体育项目都恢复了起来。
我国1978年加入了世界航海模型联合会,1980年我第一次打破了A3级世界纪录。本来这种比赛项目都是欧美运动员领先的,从未有中国选手破纪录。
我取得的成绩巩固了中国在世界航海模型运动项目上的地位。当时《杭州日报》记者连续两天采访我们,我还记得题目叫《九牛拉不回》,讲的是我们如何刻苦。
我们刻苦到什么程度呢?我是杭州人,但吃睡都在队里,周末也不回家。除了过年,其余时间一直待在队里。当时也没有电话,都是写信联系。父母过来看我,我还不大高兴,觉得他们老来看我,耽误我的时间。
刚开始做航海模型时,有些事情也不敢想。外国运动员那么强大,我们会超越他们吗?每天拼着命在训练,一天当成两天、三天在用,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短短两年我们就攻克了难关。
超过外国人之后,大家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也不赖嘛。”
1980年、1981年,我两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这是体育界的最高奖章,当时只有世界冠军的获得者和世界纪录的打破者才能获得。
当时除我之外,浙江省还没有世界纪录打破者。1981年,我到北京,与袁伟民、郎平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
那个时候,航空、航海模型和划船、射击、摩托车、跳伞、滑翔机算国防体育项目,整个体系照搬苏联,最初主抓这些项目的,是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1980年破世界纪录时,我的身份是“军事体育学校的学生葛萌”。到1985年,军事体育学校才改名为体训二大队。
我的船以全场最快的速度跑完了全程,但裁判判定我的噪音超过标准,把我的整个成绩罚为零
1984年,我的运动员生涯就结束了,既有运动生涯中遭到了瓶颈,也有其他一些原因。1983年,我之前一直主攻的项目不再设置,我们整个组就转项了。
同一年,在全国航海模型分项赛耐久项目比赛中,我的船以全场最快的速度跑完了全程,获得了冠军,但裁判判定我的噪音超过标准,把我的整个成绩罚为零。这对我刺激比较大,觉得自己需要去读书了。
1984年,我到上海体育学院教练员专修班,读了两年。同班同学有女排的周晓兰。我们班叫“冠军班”,同学们至少都是世界前三名。
1986年,我回到省队,给张汉兴教练当助手,带运动员专攻航海模型项目中的耐久竞速艇。第二年,我们就拿了全国团体冠军。
改项后,对我们的冲击比较大,虽然年年都拿全国冠军,但在两次全运会上——1987年在广东、1993年在北京,都没有拿到冠军。
其实我们平时训练的成绩都有冠军的水平。但我们的成绩好了,变成了人家研究的对象。对手会用各种战术搞掉你的船,跟你来个“同归于尽”。我们会有一些预案,比如对手如果撞我,我怎么规避,但还是防不胜防。
本来运动员、教练员都有编制,每年都有财政拨款,等于是国家养着。到1993年,全运会比赛取消了我们的项目。虽然工资还保留,但训练经费一分钱没有了。
航模这种尖端项目,把时间花在研究上都来不及,现在要我们自己挣钱来训练……大家军心涣散,看看没盼头,就各奔东西了。
我办了停薪留职,后来干脆辞职,办起了公司。公司给房地产做沙盘模型。1997年杭州房价是每平方米1000到2000元;我做沙盘模型,每平方米的价格是5000到6000元。那时我给湖畔花园做了一套沙盘模型,在房交会上展示。一个模型十万元左右,房地产老总说现金紧张,要不我给你一套价值30万元的排屋。但我的公司也需要现金,我就没要房子,要了现金。现在后悔要钱没要房子,但世间哪有后悔药啊。
一直熬到2017年。航模项目重新列入当年的全运会,大家又来劲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战略转向,更加重视群众体育。省里找到张教练,想要重建航模队伍。
张教练又找到我。于是,我响应国家号召,又回来当教练了。
但一心不能二用,我索性把公司关了。
当时队伍已经散掉,一穷二白。我找体育局领导沟通,找训练场地,招收运动员,又把项目恢复起来。省体育局把省航海模型队的编制从体训二大队纳入了浙江体育技术学院,备战体育大会航海模型大赛。
我们不负众望,在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上拿了两块金牌,另外还拿了4个一等奖,受到了体育局和省政府的表彰。虽然我们心里觉得体育大会和奥运项目受重视程度不一样,但毕竟是好事,说明国家重视,队伍又拉起来了。
我们一直熬到2017年。航模项目重新列入当年的全运会,大家又来劲了。两个队员拿到了耐久O级竞速艇的团体冠军,另外两个运动员拿到铜牌。当时全国只设了5块金牌,浙江拿了两块,其中一块就是我们组拿的。
2013年,我当上了浙江省模型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协会主要负责航模业余训练的普及、中小学生的模型学习和训练。每年我们要办一些航模比赛,参加者从幼儿园到大学生都有,他们既学到了船舶、航海、飞机、火箭、车辆、建筑、电子等最新科技知识,同时培养了极强的动手能力。
2019年开始,省体育局把航模列入竞技体育项目。省航模比赛也列入浙江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系列赛事。2022年,浙江省模型教育竞赛参与学校达到300多所,参赛运动员多达近4000人。很多学校已经把航模列入素质教育课程中,这无疑是对科技体育运动极大的肯定。
看到航模运动在青少年中蓬勃发展,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打破更多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