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学博物馆全新亮相

印学高地见真章(一)

2022-09-19

千岁哀老私印

记者 陈友望

西泠桥畔,树立着一枚巨型印章,约有四五米,上书“中国印学博物馆”七个大字。题名者鼎鼎有名,是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沿着里西湖行几步,便可见树林掩映下的中国印学博物馆。

这座别墅老建筑来历也不简单,原为杜月笙的旧居“杜庄”,后辟为“秋瑾史迹陈列馆”。1999年,改建成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展示窗口”——中国印学博物馆。

在近段时间提升保护之后,中国印学博物馆全新亮相,仅展陈便新增文物22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20余件),其中70余件为新近捐赠文物充实。

走进印学博物馆一楼历代玺印厅,似乎游入了一个印章的海洋,或铜或玉,方寸之间,熠熠生辉。

印章在中国,商周时期已有较成熟的形制。先秦时期,印章统称为玺,秦以后方有印、章或记等各种名称。古代玺印有何功用?玺印作为一种凭证,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新设“古代玺印的功用与形质”板块清晰地指出,古玺印具有标记、封缄、示信、佩戴、殉葬、烙印、祈祥警世、辟邪等作用。

古玺印也有严格的规制,秦始皇后,只有帝王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人们对影视中的传国玉玺非常好奇,实物早已销声匿迹,在这里可见摹本,其印文为鸟虫篆,刻的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字。汉高祖之妻吕后用的啥玺?在这里也有图版明示。

古代玺印的形质如何?按照使用者的地位尊卑,或玉或金,各有不同。古印有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驼钮等,多是动物造型,不同的职官也对应着不同的钮式、绶带、质地。最让印学研究者关注的是,印文字体随着时代变化的一般规律,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以后是篆字,宋以后也出现隶书、楷书等。在这里,选取的藏品紧扣玺印的功用与形质,一目了然。

一个显示屏上,一件如楼阁式的印章十分独特,触摸点击放大,看上面的图文介绍,原来是西泠印社社员孙辉新近捐赠的“千岁哀老私印”,材质为铜,印钮为楼阁式,放大之后,几十根台柱清晰可见,印面六字井形排列,字字独立,印面与上部楼柱相连,顶部有龟暗伏,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不愧是汉印珍奇佳作。

想知道玺印如何制作的吗?观众可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古代玺印制作现场,全程观摩。这些科技应用,可见中国印学博物馆打造数智印学,利用数字科技的诸多尝试。

在历代玺印厅中有一个精品柜,悬挂了一件极为罕见的“玺印毛坯”,甚是引人注目。这是西泠印社理事许雄志近期所捐赠的一件汉官印铸坯,坯上还留有可见的浇口遗存,下有连接件,还可以看到钮部穿绶带的形制。这件铸坯,为研究汉代官印制作过程、工艺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其下还陈设了几件未完成的秦汉玺印,这些“半成品”或玉或铜,作为凿刻或铸造的实用遗存,从中可见官印之制作步骤和形制等,是研究秦汉印章制作的珍贵材料,其学术、历史研究价值不在成品之下。

印宗秦汉,展厅内许多秦汉玺印难得一见,不少是首次展出,当然得拍下来好好欣赏。令人惊喜的是,拍出的照片几乎没有了反光现象。原来,此次提升在展厅中广泛使用低反射玻璃,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观赏各类文物,在拍摄文物时也不会有反射、反光的烦恼。这套全新打造的展厅灯光系统,让文物更加鲜活,感觉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