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国家版本馆以双曲面异性铜瓦匠心营建


扫描二维码 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日前,坐落在良渚古城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启用。我和我的工匠团队为这壮观的建筑群,盖上了数千平方米黑黝黝的青铜瓦,为这座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遮风雨、保平安。
迈入展馆,一把同样黑黝黝的越王勾践剑直入眼帘,剑峰凌厉,摄人心魄。古人有言,“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我也曾作《岳飞》一诗曰:“锦绣终究染指多,谁人纵马斩其手”,仿佛已听到两千多年前“卧薪尝胆”的古剑之鸣、龙虎之吟。
朱家系世传铜匠,当然会对青铜器兵器中的青铜剑情有独钟。我的儿子、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数年前写的关于《中国剑道》一文,其见解独到,豪情满腔,令我感慨良多。
网载,如今全世界大约有300万人练习剑道 , 其中日本超过160万人,而中国练习剑道只有区区数千人。在中国古代,以“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为基础形成了中国剑术。这九种斩击早已融汇于日本剑道的三大源流——“神教流”“影流”“中条流”之中了。有如此邻里环伺在侧,剑道啊剑道,在此摘录朱军岷短文《归去来兮 中国剑道》,引作本期随语主题。
“笔者最近去日本出差,去了东京参观一些展览。突然从展览馆边上的一幢房子里传来了嘶喊声和噼啪作响的击打声,原来里面是个剑道馆,学员们正在教练指导下练习剑术。
“我边上的几个欧美游客看得津津有味,热烈议论着。他们肯定体会不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任何联想到日本武士的场景,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剑道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词。剑道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籍《吴越春秋》中越王勾践与剑客越女的一段对话。中国古代曾一度将剑的修行称作‘剑道’,《汉书·艺文志》中就记有《剑道》三十八篇。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剑道早已有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庄子·说剑》一篇中就有‘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那何为剑道?太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唐代诗人贾岛在《剑客行》中说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自古以来,剑之道就在于‘鸣不平’,剑道也即侠义道,剑道更是中华民族刚直不阿的热血精神之道。绝域万里,一剑光寒动神州,剑之道在于正义的震慑,在于傲然的豪气,在于广袤的胸怀,在于立世的风采。剑,是中华民族原始尚武精神的图腾,是炎黄子孙立于天下的利器。
“笔者作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一员,多次参加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龙泉宝剑的讨论和展览,发现龙泉宝剑,逐渐演变成造型精美、精工细雕的工艺品。龙泉剑的工艺大师们,在剑身、剑鞘上,镶金嵌玉,费心雕琢,却普遍不能在剑上开锋!
“当一柄柄无锋之剑,玩弄于掌间,悬挂于厅堂,则剑之道不复存也,侠义之道不复存也。其实,一把千锤百炼的质朴利剑,远远比一把精雕细刻的无锋之剑要有摄人心魄的气势。
“如果单从历史厚度而言,日本的剑道要远远薄弱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剑道,然而为什么日本的剑道如今闻名世界?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有五千年的历史厚度和十大名剑的称谓,到如今却没有一个成型的剑道定义,更别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剑道馆了。
“如果能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剑道馆,不仅将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剑道融入现代社会体系中,使得现代人更加具有一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刚直不阿的精神气质——洒泪祭英雄,扬眉剑出鞘。”
其文最后说,“剑之道其实也是国家民族整体的忧患意识之道,剑之道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之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剑,用热血浇铸,用正义淬炼,当这把剑挥出,天地为之无光,日月为之暗淡。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心里的宝剑开锋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把宝剑,防身御敌、匡扶正义。”读者阅后可有同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