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泠印社有块“水国长春”的石碑,因发现淡水水母而镌刻。
1904年,丁仁、王褆、叶铭、吴潜四位先生创办西泠印社。为了存贮山泉,1915年,吴潜命工匠在西北面后山开挖采土,寻源利导,引为一渠,承以石槛,其清若镜,名曰“潜泉”。吴潜还在1916年立秋后专门写了一篇《潜泉记》,叶铭题了“潜泉”二字。当年的社长吴昌硕用篆书题字:“如竟一泓,脉络海深。照人形容,照人腹心。道在敛波,清极闻音。饮彼潜泉,铭以用铖”。
从吴昌硕题潜泉的文字中,足见潜泉水质清澈透明,似明镜般洁净。
1925年7月9日,星期四,农历小暑后一天,浙江省立女子中学的学生在生物老师韩陶斋(1894-1976)的带领下来到西泠印社参观游玩,此时西泠印社已创建21年了。韩陶斋是海归留学生,学的是生物学,但他也爱好书画,写得一手好字。
路过潜泉时,清澈的泉水引得众人驻足,女孩子们对着镜面般的一泓泉水照起面容来,这一照,就照见了在水中浮游的伞形小生物。
韩老师闻讯而至,他一看,应该是淡水水母。
这可是了不得的活化石啊。淡水水母作为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活体极为罕见,多栖于清洁的淡水中,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状若桃花花瓣,故又称桃花水母。
韩老师捞起几只装在瓶中,带回学校,先行研究。
这可是重大发现,不可轻视。他将发现淡水水母一事,告知同事朱怙生(1881-1952)。朱是萧山人,1905年就读于上海理化专科学校,毕业后与韩陶斋执教同一学校,也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两人做了一番研究后,认为要请他俩的同好管振民先生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管震民(1880-1962)浙江黄岩人,1905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博物科,1908年毕业。毕业后曾任七品京官,此后弃官从教,1912年任杭州官立法政及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任西湖博物馆自然科学部主任。
管震民作了一番研究后写下:“淡水水母,形圆如伞,无色而透明,伸展时直径约半寸(1.6厘米),周围有柔而薄之缘膜,中有似宽紧带状之筋肉一条,围绕而生,触手长短不一,沿膜之上,栉比而下垂,俨如冕旒然,其末端有感觉器,伞之下面有辐射线四条,成十形。中有四支胃腕,生殖即存于胃之副囊底部。口开于正中,有唇瓣四枚,分摺而成花瓣状。由此而入,即为共有腔,亦即腔肠动物之特征也。至详细之解剖,请俟专家研究后再为宣布。”
嗣后,经调查、研究、考证:当时世界上,除了国外以及中国湖北宜昌,只发现过五次有关淡水水母的记载,为生物界稀见之物。
西泠印社创始人叶铭等人高度重视,发动社员集资,并于1925年秋在潜泉上设置了铁护栏。
为了记载这一重要事件和保护淡水水母,朱怙生先生于翌年(1926)三月,在潜泉题写“水国长春”碑名并作了碑记,请镌刻高手金咨甫(1890-1934)书并刻。此时,已遁入空门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还专门为金咨甫作了题记:“咨甫浙江金华武义人。弱冠游杭,学于高师专科。扶桑本田授工,赞其精绝,求绪彼邦,未之有也。尔后,任杭州师范兼女学歌乐教师二十余年。”
西泠印社潜泉发现淡水水母而刻的石碑,看似不起眼的简洁文字,但仔细读来,内中大有学问:从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吴隐、叶铭,到首任社长吴昌硕;从淡水水母的发现人韩陶斋,到研究考证的管震民;从题写碑记的朱怙生,到镌碑的金咨甫及弘一大师李叔同对高足金咨甫的评语,真是:“拂拭碑文,感慨先贤;淡水水母,牵动人心;刻石犹在,字字铿金;百年往事,历久弥新。”
日前,我与淡水水母的发现人韩陶斋先生的外孙女、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毛丹漪教师通了电话,她告诉我:她的外公韩陶斋是浙江慈溪人,学名韩士淑。当年发现淡水水母的时候,她的母亲还没有出生,故晓得有这回事,但只是略知一二而已。
尔后,她又告诉我:四五年前,学校到大清谷搞活动时,在那里的一泓碧水中,她也见到似有圆形的水生物在浮游,她是搞医学生物化学的,认为这很有可能是淡水水母……噢!山清水秀的杭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对于生存环境要求十分高的淡水水母来说,也是生活的天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