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己也不曾想到,他能离开绍兴府中学堂的契机竟然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竟然是绍兴光复后老熟人王金发的提携。
王金发也是绍兴人,生于1883年,比鲁迅还要小两岁。鲁迅与王金发相识于日本。王金发东渡日本留学时,鲁迅与陈子英等人曾到横滨去迎接。
1906年,王金发回国后,成为秋瑾的得力助手。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暗杀叛徒、清吏而声名大振。鲁迅对其多次策动、组织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是很赞赏的,称他是“绿林大学出身”的革命党人。1911年11月9日,鲁迅冒着秋夜寒气,伫立绍兴城外等了两夜,终于在绍兴偏门外迎来了王金发率领的革命军,绍兴由此光复。之后,王金发改组旧绍兴军政府,自任都督,还会见了鲁迅。
王金发开府绍兴后,在7个月的时间里大刀阔斧地改革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为绿林好汉出身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也懂得兴办教育,除了资助《越铎日报》,还任用鲁迅为山会师范学堂校长,撤销了封建保守的原督学杜海生之职,聘请范爱农任督学,起用新人,整顿教育,开发民智,并支持鲁迅等建议,兴办成章女校。
对于去山会师范学堂任职之事,鲁迅说:“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鲁迅《范爱农》)
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创建于1909年,是今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山会”,即山阴和会稽。1912年,山阴、会稽两县合并,改称绍兴县,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易名绍兴初级师范学校。
实事求是地讲,王金发推行的新政符合历史规律,也符合国家和民众利益,但鲁迅没有给予应有的积极的评价,对督绍期间的王金发持批判态度,说他“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这是鲁迅对王金发不满的地方,鲁迅认为他骨子里依旧是旧乡绅。同时,王金发对“鬼蜮”慈悲,竟然将杀害秋瑾的谋主章介眉提了又放,“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声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鲁迅认为这是王金发的蜕变。
其实,据一些学者研究,王金发释放章介眉的深层原因是,上海军政府都督陈其美致书劝阻,杀害秋瑾的真正谋主、浙江军政府都督、王金发的顶头上司汤寿潜暗中阻挠,章介眉“捐田赎罪”,黄兴再派人说情等。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王金发只得以“不修旧怨”为名,把章介眉释放了。(王志蔚:《是东南英杰,还是蜕变官僚?——我观鲁迅评价王金发》)
王金发的下场是慷慨却又令人扼腕的。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王金发被迫取消军政分府,带着遣散部队后余下的40多万元巨款携家眷前往上海,购花园洋房,沉迷声色。“二次革命”起兵讨袁失败后,王金发1915年在杭州被诱捕,遇害于浙江陆军监狱。
鲁迅对辛亥革命表示失望,变得颓唐,深感“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哀范君三章·其二》)。为此,他必须另寻出路了。
恰在此时,许寿裳来信,说他已经向蔡元培推荐了鲁迅,请他到南京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
其时是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蔡元培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部成立之初,人手紧缺,蔡元培多方广延人才,他与鲁迅虽未谋面,但也有所耳闻,许寿裳推荐,便乐于接纳,敦促鲁迅北上。许寿裳连发两函,力邀鲁迅前来共事。
鲁迅毫不犹豫地辞了职,于1912年2月离开绍兴,前往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开始了自己的14年公务员生涯。
临行之前,鲁迅还于2月19日特意在《越铎日报》上发表一则《周豫才告白》:“仆已辞去山会师范学校校长,校内诸事业于本月十三日由学务科派科员朱君幼溪至校交代清楚。凡关于该校事务,以后均希向民事署学务科接洽,仆不更负责任。此白。”
这一年,鲁迅虚岁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