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听风 | 小西(古籍书店店员)

垂花柱,何陋之有

2022-07-22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断面图

明正德三年(1508),贵州龙场驿忽然到了个三十来岁的新驿丞。

当地苗人、仡佬族人不知这汉人什么来头,语言又不通,有如鸡同鸭讲。不过山高路远,来到这中原人口中的蛮荒瘴疠之地,多半是被朝廷发配来的。

这新驿丞,正是后来在此间悟道的大哲——阳明先生王守仁。

乡民质朴,对这先生又颇有好感,于是合力,伐木在龙冈山上给他盖了个屋子。不久,这里居然成了文人学士熙来攘往的地儿。

新居取名“何陋轩”,想必简陋。

贵州山地山高坡陡,房子大抵依势而建。苗人最爱的建筑,是一种两层小楼,下面是几根支撑的立柱,撑起二楼的房子,下面走人畜,二楼住人。有了这么一层架空层,二楼便又干爽又通风,冬暖夏凉。正是传说中的“吊脚楼”。

外人看来总不免有些心凉,以为几根立柱撑起了一个屋子,很有些遗世独立的高人调调。但高大威猛的立柱知道,他还有靠谱的帮手——这位兄弟,名曰垂柱。

一眼看去,垂柱貌似花瓶般的存在,并不打算为建筑出半点力。

但事实是,往往有些发力,是在暗中,而非明处。

半截垂柱的下端,与梁枋有一个连接处——榫卯相接。因为这一连接点,垂柱承受的从屋顶向下传递的重力,就能均匀地分散到下部的整个梁柱结构中,由此撑起吊脚楼的怡然自得。

还是在贵州龙场,另一种汉人的聚居地——屯堡,垂柱则显出另一副更考究的模样。在那里,它更习惯被叫作垂花柱,或垂莲柱。

屯堡,其实就是明王朝的屯军驻地。洪武十三年(1380),云南叛乱,朱元璋派出大军征南。叛乱平定后,朱元璋随之设立屯田戍边的卫所制度,于是大军就屯驻在西南各处,确保帝国疆域的一统。

一个屯堡,小的百户所,大的千户所,少不得要建造房屋。六百年后,这种明代的建筑和明代的生活方式依旧留存下来,任凭世间瞬息万变。

出于军事考量,屯堡民居皆为石头建筑,自成一个一个封闭的小堡垒;小堡垒通过城中迷宫样纵横交错的石头街巷守望相助,集结成一个大堡垒、大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屯堡建筑却又兼具中原建筑的特色。厚厚的石盔甲下,内里却是中原的四合院,院内门窗、楼廊,都是精致的木雕,至于那一道垂花门,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道尽了移民心绪。

何谓垂花门?

俗话有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的就是狭义上的垂花门,也叫“内门”。

标志,不消说,是正面悬挑的屋檐两侧,一左一右,从两根挑檐梁的端部倒垂下来的垂花柱。柱头被心思巧妙的匠人雕出各种花纹,最常见的是莲花瓣,所以垂花柱又叫垂莲柱。当然纹样绝不止于此,柱头也有方有圆,极度炫技的匠人,甚至能把一个柱头雕成走马灯样式的,只是不能转——其复杂程度,能看得人眼花缭乱。

明代中后期以后,社会风尚渐趋奢华,建筑也不复朱元璋开国时严苛的简朴。屯堡虽在西南,中原的生活习惯,少不得也须带过去,于是远在西南的屯堡民居中,垂花门也很应景地出现了。

大宅院中,一道位于宅子中轴线上的垂花门,隔开了内宅和外宅。

这一道垂花门,是对内眷的保护;换个角度,也可能是禁锢。

西南屯堡的垂花门,倒并非都是内院门,毕竟山高路远,自成天地。屯堡垂花门的材料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全木结构,却是一座木石结构的门楼:四周,屋顶、墙,包括门槛,皆为防御力倍增的石材,包裹着两扇对开的木质大门;至于彰示门内主人实力和地位的,则是门楼上部的花窗、额枋,还有一对、两对、三对的垂花柱!

在被目为蛮荒之地的西南边陲,垂花柱被雕刻得考究异常,绝无重复,乃至垂花门竟在六百年后成为屯堡建筑的符号之一。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一座木质转轮藏则以实物形式为垂花柱在宋代的流行做了个注脚。

隆兴寺原先并非寺院,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君主慕容熙的园林——龙腾苑。不错,这个慕容熙,正是《天龙八部》里心心念念要“光复大燕”的慕容复的先祖。据说龙腾苑修建时,工人达两万之众,可见豪奢之极。但如同多数慕容氏一样,龙没有腾多久,慕容熙十六岁登基,二十三岁就因暴政被弑杀。自隋代被改建成寺院,此地历经隋唐三百年,到了北宋还在扩建。那座木质转轮藏,应当是宋代工匠的作品,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这转轮藏建筑构件的处理极精致,有如一座重檐亭子,视觉中心的八角转架上,垂花柱同样是醒目的存在。

从元代开始,北京的四合院渐渐形成。经过明清几百年,京城四合院垂花门之普遍,皇城、贵族豪宅自不待言,寻常四合院,但凡比较像样的,必分前院和内院,通往内院的门大多是垂花门。

乾隆三十七年(1772),爱新觉罗·弘历的遂初堂完工了。

1771年,在执政的第三十六年,六十岁的乾隆开始为退位做准备,修建颐养天年之地,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

这个修建了六年的花园占地不大,四进院落,遂初堂在第二进。同第一进古华轩的分隔,就是一道垂花门。

对于“归政”这件事,乾隆是认真的,所以从宁寿宫花园的设计到营造,都格外上心,即便只是一道院门。

透过垂花门,即便打开内侧的屏门,院内的景象也是看不到的,因为太湖石和树木挡住了外来的视线,这是皇家的隐私。

穿过垂花门内两侧的抄手游廊,转弯,经过东西配殿,再转弯,就是遂初堂。但乾隆高估了自己对于权力的豁达。不得不退位之后,他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放权给新皇帝,而是依旧占据着养心殿,继续自称“朕”,“训政”了三年。至于遂初堂院门前的那对垂花柱,怕是也没见过天颜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