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章:嗜砚如命的书家

2022-07-11

徐世章藏清卢葵生仿宋漆砂砚

徐世章书法

文/俞栋

纵观近现代银行家,亦多是文人,且其中有考取功名者,有金石书画家,还有精通诗文者,更有收藏鉴赏家……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堂兄弟,有交通银行副总理、币制局局长等诸多头衔和标签的徐世章就是这样一位文人,其读书历程、做人之道和博雅人生值得我们回味。

徐世章(1886-1954),天津人(祖籍浙江宁波鄞县),擅书法,一生致力于收集古砚、古玉、玺印、书画、碑帖等,为近代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书法家,早年留学于比利时列日大学,曾参与创办交通大学。

在徐世章所有的藏品中,以砚最具规模,自唐宋至近代,均不乏精品,且材质齐全。除端石、歙石、洮河石、红丝石、松花石、淄石,还有澄泥、陶瓷、砖瓦、漆砂、玉、铜铁、竹木、象牙、煤精等多种砚材。其爱砚接近痴狂,为得到一方名砚,可以毫不在乎地拿一套房子去换,用“嗜砚如命”来形容亦不为过。徐氏藏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砚拓,凡重要古砚,必传拓留影,每砚拓十张,正、反两面及四侧,所用宣纸均从南方宣纸产地订购,墨用的是上好的古墨,拓片层次分明,深浅适度,既忠实原作,又不板滞,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每件砚台的风姿。

徐世章以收藏著称于世,书名遂被癖好所掩。虽然,其算不上民国“一线书家”,但他的书法成就却不容忽视。旧时读书人,写毛笔字是常态,但多为缺乏才情的功夫字,囿于馆阁体的程式,少有生气。而徐世章则不同,始学唐人,上追秦汉魏晋,下涉宋元,博采众美,诸体兼善,尤以草书最具气象,今草骨脉,章草意态,狂草气质,故在同时代的书家中当属佼佼者。

徐世章倾情草书,水平丝毫不逊于专业书家。其一,取法多元。徐氏草书以“二王”为基,遍学汉隶及魏晋隋唐真楷行书,参张旭、怀素、孙过庭、杨凝式、黄山谷、宋克、徐渭诸家,出古入今,自成一格,将章草古韵、今草典雅、狂草飞动熔为一炉,形成“亦今亦狂亦章”的独特风貌。其二,体势多变。徐氏草书大小由之,竖势为主,兼取横势,揖让有序,顾盼多姿,毫无程式化、雷同化之感。其三,收放自如。徐氏草书非一味追求奔放,行笔放而能敛,时而飞流直下、万钧雷电,时而清泉入谷、万壑空寂,飘逸中有蕴藉,疏朗处显神韵。其四,古意浓郁。由于深究章草法度,用笔有隶意,字迹漫漶,斑驳陆离,别具古雅之趣。他擅用狼毫,使转顿挫随心而运,不少对联、中堂作品气势磅礴、劲健绰约,既有今草之典雅、狂草之豪放,又见章草之生辣;既见使转之迅疾,又见波磔之高古,字势恢宏、气象万千。

也正是对章草的钟爱,使徐世章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书家。他对于章草的进入角度并不是碑学式或碑帖兼容一路的,而是偏于传统帖学一脉。也就是说,其章草的取径接近于赵孟頫延续下来的传统而非清代碑学的传统。顶着碑学的笼罩,恢复古人帖学传统,与时人拉开距离,使得帖学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实属难能可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徐世章称得上是传统帖学章草的延续者和开拓者。

笔者以为,徐世章之所以喜爱章草,一方面,基于章草的实用性。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章草具有省时、实用的简便特点。相对于今草或狂草来说,章草又更易于辨认,比较适合于日用书写。而偏于静态的篆、隶、楷书,大多在官方场合使用,或作为书法的基础性研习与创作,不太适应日常需要。另一方面,基于章草的艺术性。汉代崔瑗《草书势》云:“兽阳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慄,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绝笔收势,余蜑纠结……”这“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讲的就是章草的抒情性。并且,其结体变化莫测,有着飞虫走兽的动态美,加之用笔兔起鹘落,纵任奔逸,点画短促可瞬间提速、爆发,适于书者情感的表达与宣泄。

徐世章的草书还散见于信札尺牍、砚拓题跋、诗词手稿之中,且多以杂糅草、章、行、正的形式展现出来,呈现出浓郁的文人味、书卷气。可以说,这些实用性文稿最见真功真性真情,心之所想手指随动不事雕琢,随意转变却字字见精妙,处处耐寻味,何其难也。故非天资聪慧、悟性特高、用功专精且数十年乃至毕其一生者,定不能达此水准。请看徐世章的一通手札,一张便条,一个信封……虽为实用,信手挥洒,却于奔突翻转、毫无拘执的点画中自然流溢出书者的学养与才华,在大润大枯、肆意纵横的字迹中充分表现出书家的胸中之气。这些作品中有的潇洒轻松、灵秀飘逸,有的雄奇奔放、婀娜多姿,有的纵横驰骋、满纸云烟,可谓幅幅皆殊,各美其美。尤其是那些三五行、数十字的便笺,多为乘兴、即兴之作,但行笔的疾徐峻涩,线条的枯润屈伸,结字的摇曳多姿,墨色的浓淡干湿,布白上的开合俯仰,都与书者当时的情感情绪高度相一致,发其胸臆,形其哀乐,见其情性,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

当然,若以更高的专业标准来审视,徐世章的草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支撑体系的欠缺。林散之为了写大草,在汉碑、北碑中真抓实干了几十年,才得以后来的厚积薄发,而徐世章显然缺乏这样厚实、广博的根基。又如,徐氏草书小幅作品更精彩,写大字则笔力相对偏弱些,偶有点画浮滑与纤弱,这个问题也是近现代帖学书家的通病。瑕不掩瑜。尽管徐世章的书法创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究,但他确实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创新范式,即:在今草书中融会章草。并且,他这种对于草书的敏锐的感知力,以及敢于突破前人藩篱,开辟艺术新境的远见卓识和进取精神更值得时人学习。(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