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杭州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和经验启示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22-07-01

上城区小营巷社区组织党员社工和辖区单位党员代表,在社区老党员带领下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纪念馆。记者 李忠 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者亡。”

奔流不息的钱塘潮,是杭州人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象征和标志,是杭州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百年前,1922年9月初的一天,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在皮市巷3号诞生,掀开了杭州历史的新篇章。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年来,英勇的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杭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过一百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创新、创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成功地把一个近代以来饱经战乱、积贫积弱、破烂落后的旧杭州,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科教发达、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杭州。新时代、新阶段,勤劳智慧的杭州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的伟大征程。如何正确总结和运用中国共产党在杭州的百年奋斗历程、辉煌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启示,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杭州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成立100周年需要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百年奋斗波澜壮阔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为己任,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在全国各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1年底,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陈望道任书记。1922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领导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工作,委员会由徐梅坤、沈雁冰、俞秀松三人组成,徐梅坤任书记。

1922年8月底,由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上海地委兼江浙区委)书记的徐梅坤,从上海乘火车专程到杭州,开展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的发展工作。他将自己在杭州的落脚点,放在皮市巷3号刘大白的住宅“白屋”。这年4月,中共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曾在这里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徐梅坤,浙江萧山人,当时在上海《民国日报》社做印刷工人。他在皮市巷3号安顿好之后,首先联络到由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委派到杭州开展党的工作且在浙江法政专门学校任教的于树德,共同商讨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筹建问题。于树德,河北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部主任。而后,徐梅坤又先后联络到中共党员、沪杭铁路杭州闸口铁路机修厂钳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驻沪杭铁路特派员沈干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浙军某师连副金佛庄,并将金佛庄发展成为中共党员。

1922年9月初的一天,徐梅坤召集在杭的3位党员:于树德、沈干城、金佛庄,秘密会聚于皮市巷3号,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杭州地方组织的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简称中共杭州小组),于树德任组长,成员有沈干城、金佛庄。中共杭州小组隶属于中共上海地委兼江浙区委,后逐步发展壮大为中共杭州支部、中共杭州独立支部、中共杭州地委,在中共浙江省委建立之前还担负着浙江全省党的发展和工作。一颗火种燃烧成光耀钱塘的绚丽朝阳,由此掀开了杭州历史的新篇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英勇的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斗,创造了杭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迎来了杭州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委员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开启了杭州历史的新纪元。这期间,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斗,为新中国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杭州先进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开启国共合作先河,浙江陆军监狱中红色囚徒的斗争与坚贞,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杭州地区的斗争,国共杭州谈判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新四军南下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苏浙军区对日寇的全面反攻,富阳宋殿村的侵浙日军投降接洽仪式,于子三运动,地下党带领人民保护钱塘江大桥、保护工厂、学校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隐蔽斗争。英雄事迹可歌可泣,革命先烈彪炳千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英勇的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勇毅探索、艰苦创业,创造了杭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禁毒、禁娼、禁赌,涤荡旧社会沉疴痼疾。全力推进杭州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工业化物质基础。新建或改建了浙江麻纺厂、半山钢铁厂、杭州汽轮机厂、杭州重型机械厂、杭州化纤厂等40多家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成功试制和生产了我国第一张特种工业用纸云母带原纸、第一张机制打字蜡纸原纸、制氧机、高压空气压缩机、12匹马力的煤气引擎,生产了平板玻璃、电视机等一些重要工业产品。杭州工业是共和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期间,成就了许多个共和国的“杭州记忆”: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上羊市街居委会的诞生,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杭州草签《中美联合公报》,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钱塘江两岸的大规模围垦,“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千鹤妇女精神。这期间,尽管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巨大挫折,但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依然从1949年的2.55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28.40亿元,年均增长7.3%,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2),英勇的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造了杭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墨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创新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把全市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全局性转变。在农村,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城市,全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科学制定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以旅游业为重点,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杭州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突出“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城乡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杭州市及萧山、余杭、临安、富阳、桐庐5县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家用电器行业、化学纤维行业发展很快,大型制氧机、高精度平面磨床、成套发电设备、数控线切割机、广播控制设备、新型电度表等产品享誉国内外。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产业发展新平台相继建成。积极引进外资,一批国际著名企业落户杭州。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强市名城”战略,“依法治市”方略以及钱江科技潮综合工程,大力培育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民生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后,杭州紧紧扣住贯彻落实“八八战略”这一核心战略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着力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企业生态,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顺应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潮流,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推进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 ,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及“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环境立市”等战略举措以及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钱江新城等重大工程。这期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28.4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968.58亿元,年均增长13.6%;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65元增长到2012年的114144元,实现了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万多美元的历史跨越。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这期间,杭州的城市实力、综合竞争力迅速提高,在全国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跻身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现在),英勇的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践行“八八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创造了杭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惊艳世界的辉煌史诗。紧紧把握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四大历史机遇,聚焦创业创新“下一个硅谷”,实施“一号工程”、“杭改十条”、“杭法十条”、“双基十条”、“五水(气、废)共治”、“拥江发展”、文化兴盛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美丽中国杭州样本建设,推进数字化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左右。西湖、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东方品质之城特色,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推进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建设,奋力展现建设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头雁风采”,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这期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7968.5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09亿元,年均增长7.8%。新阶段新形势下,1200多万杭州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踏上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的伟大征程。

二、历史成就彪炳史册

英勇的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杭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过一百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创新、创业,成功把一个近代以来饱经战乱、积贫积弱、破烂落后的旧杭州,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科教发达、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杭州,一个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历史贡献:

今天的杭州,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一大批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15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

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杭州地方组织从1922年的3名党员,发展壮大到2021年的76.5万名党员;党组织从1922年的1个发展到2021年的4.39万个。1949年5月杭州解放以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行民主法治,创新社会基层民主治理。推进改革开放,实行数字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竞相迸发。逐步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市、政治协商、社会治理的政治体制机制优势以及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务实清廉、特别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政治文化优势,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城乡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民主治理体系。安定团结、生动活泼、大气开放、文明和谐的政治社会生态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经济方面,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2.55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18109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年均增长10.3%。杭州市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及服务业现代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49年的56∶15∶29,发展到1978年的22∶60∶18,再发展到2021年的1.8∶30.3∶67.9。金融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医药研发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常住人口从1949年的288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22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0.3万人、户籍人口834.5万人),城镇化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3.8%发展到2021年的83.6%。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城乡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2021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989公里,地铁运营里程达300多公里。全市财政总收入,从1952年的0.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61.7亿元。2021年,杭州市有3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9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

文化教育科技方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繁荣发展。杭州音乐厅、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建设稳步推进。动漫、影视、音乐、演艺、网络文创等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杭州市有公共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剧场11个、音乐厅12个、博物馆(纪念馆)8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有高等学校40所,在校学生59万人;高中95所,在校学生13万人;职高和中专38所,在校学生7万人;初中296所,在校学生26万人;小学493所,在校学生68万人;幼儿园1073所,在园幼儿39万人。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79亿元,占GDP的3.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5万件、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2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杭两院院士155名、院士工作站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建成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杭州每年引进人才四五十万人,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4年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并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