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妆焕彩藕花洲

临平区:厚植历史挖底蕴 扮靓城市惠民生

2022-06-18

通讯员 夏静 洑喜 夏颖兰

记者 任彦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在宋代诗僧道潜笔下,短短28个字,千年古城临平的绝美风景跃然纸上,优美环境更是让人神往。

“小口袋”里“大民生”。今年启动的东大街(北大街—东湖南路)古韵公园改造项目,秉承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让历史与现在、人文与生活更好地交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为当地群众打造了一座传承千年文脉的幸福之城。

特别是位于东大街一侧的洋园春晓文化口袋公园,更是“见缝插绿”的“杰作”,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受繁忙城市生活中的一隅温馨与宁静。

出门见景 口袋公园“见缝插绿”

本周四,记者来到东大街与东湖路交叉口,一个口袋公园特别显眼,园外绿意盎然,园内别有洞天,曲径通幽、亭台楼榭、假山水池、花木扶疏,巧妙地将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当地人对这里特别熟悉,称其为“洋园”。“洋园”这个名字出自“洋园春晓”,是民国年间的“临平十景”之一。

桂芳桥社区工作人员杨嘉诚向记者介绍,这里原是清乾隆时大学士孙士毅私家花园,早已废弃,以前周边环境也不好。“这个公园就是原荒废区域在基础上改造提升的。公园的水榭、假山、花街铺装都由请来的老匠人采用传统手法打造,原汁原味地再现江南古典园林的韵味。”

往“洋园”内走,里面小桥流水、花街铺地,在展现园林风光的同时,还建有一个供市民们休憩的亭廊。更神奇的,这个公园和边上的居民楼之间没有围栏,大家出了家门就入“花园”。

此时,水边的亭廊内传来乐曲声,今年60岁的越剧爱好者胡萍安和姐妹们正在排练传统剧目《王老虎抢亲》,而边上不少大伯大妈坐着围观,还有推着婴儿的年轻妈妈,边逗孩子边聊天。

“我就住在边上的清河花园小区,这个公园近在咫尺,风景优美。我们在亭廊内唱戏,看着假山流水,我就感觉自己站上了戏台,非常幸福。”胡萍安说,这个家门口的公园已成当地的网红打卡点,经常有穿着汉服的女孩来拍照留念。

临平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专班负责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洪强介绍,这个口袋公园因地制宜,对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进行充分巧思设计,提升环境的空间层次和质感,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对临平老城的历史碎片进行深入挖潜,对现有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深华,秉承历史文脉,结合人文资源,使其具备公园休憩功能的同时兼顾文化展示功能。“在居民区中建口袋公园,真正实现还绿于民,在这里,大家可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

便民为民 因地制宜“综合改一次”

走出“洋园”,过一个路口,就到了东大街。

东大街是目前临平区中心重要的市政道路,它紧挨着上塘河,南侧便是著名的历史保护建筑桂芳桥。

东大街路面并不宽,如今被设计成由西往东的单行道,道路西侧设有机非隔离护栏,而东侧斜着设有20余个机动车泊位。再往东,便是上塘河,河边柳枝随风摇曳,树下是彩色沥青游步道,环境宜人。

“东大街环境变得这么好,我太开心了!”上塘河边,家住水岸家园的市民杜婉仙告诉记者,改造之前,河边没有游步道,由于杂乱的绿植阻挡,他们根本到不了河边。“现在河边的游步道真好,每天茶余饭后来这里走走,非常惬意。另外,夜景也提升了,河边安装了很浪漫的景观灯,晚上来散步,感觉很好。”

钟月华住在附近的缸甏弄小区,她说,以前东大街没有机非隔离带,违停车辆一停,就感觉很拥挤不安全。“机动车和电瓶车经常抢道,我们老人带着小孩过街挺慌的。现在各行其道,马路干净清爽。”

东大街(北大街—东湖南路)古韵公园改造项目具体负责人、临平区住建局工作人员沈伟华告诉记者,工程年初启动后,目前已基本完工。“我们通过道路提升改造、外立面整治、绿道提升改造、亮化改造、历史碎片深入挖潜等方式,整体改善东大街形象。”

那么多的改造内容一起进行,如何避免扰民,这是一个难题。

王洪强透露,秉持便民为民的原则,在项目设计前,相关部门就充分考虑市政设施、建筑物立面、绿化设施、休闲设施、景观设施以及文化元素的总体融合,发挥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在项目具体实施时,采取“综合改一次”的方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雨污管网改造、路面基础设施改造、绿化提升等一次性全面改造,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既避免了财政资金的重复投入,又减少了项目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微整形”小改造 “绣花”功夫绘就老街美

在东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桂芳桥。2013年,它随同大运河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被列为世界遗产。桂芳桥社区也以此桥而命名。

记者沿着游步道慢慢走向桂芳桥,发现了不少“小惊喜”。

转角处,设置了多个古色古香的休憩座椅,还有多组仿古花坛,而地上铺的,也变成了格子状的创意彩色沥青。沥青上印有元代方回所作《过临平》诗:“临平山下泛归船,何必荷花五月天。记取五更霜显白,桂芳桥买小鱼鲜。”再往前来到桥的台阶下,这里变成了更古朴的石板路,一直延续至桥上,仿佛回到了旧时的临平城。

沈伟华向记者介绍,原先桥下铺装的是现代化的人行道板,和桂芳桥很不搭,为此做了改动。“我们特别去绍兴寻了400多平方米的仿古石板,铺在桥下、河边,让它们和古桥融合一起。”

在保留原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施工单位对东大街北侧建筑进行了“微整形”,调和了建筑间形态差异,还梳理了沿街店面招牌及广告,以达到整洁大方的效果。如今,房子外墙统一为米黄色,简洁美观又略带古风,特别是桂芳桥对面的建筑尤为特殊。

“桂芳桥是古桥,因此在设计时,就近的建筑也要有古风古韵。因此我们给每家每户换上了深灰色铝制雨棚和仿古空调挡板,还对阳台进行整体涂漆,打造仿古木质感。”沈伟华说,虽然改动不大,但经过这样“微调”,挖掘了文化内涵,东大街的历史感就出来了。

“微整形”让城市更有“面子”。王洪强表示,这次东大街环境提升改造,是他们进行的一次城市品质提升的新尝试,通过“小切口”深挖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老城区道路和房屋的“颜值”。

党建引领 助力环境品质提升

在洋园春晓文化口袋公园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里面的一个亭廊被命名为“群议轩”。

杨嘉诚说,顾名思义,这里就是百姓“议事”的地方。“我们社区的党员代表经常会在这里和百姓讨论,当然包括这次的环境提升工作,大家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比如说洋园内有人乱扔垃圾,应该设置垃圾桶;雨天亭子周边花岗石路比较滑,为此,做了一些防滑措施之外,还在公园内设置了各类提示牌。”

桂芳桥社区在这次的环境提升项目建设中,由小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小区共建团”,与改造项目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实行每周例会制度,对施工材料、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监督,搭建起一个快速沟通、有效化解、民主协商的平台。

“改什么,怎么改,大家都商量着来,争取面面俱到,不留遗憾,不返工,让大家都满意。”王洪强说,在这次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由社区、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业主代表、业委会代表等组成临时党支部,搭建居民与项目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积极当好改造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沟通协调的联络员、排忧解难的服务员,真诚聆听居民反馈,化解施工矛盾,解决民生诉求,激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