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华宝斋《历代帝王咏西湖》“龙井茶胆瓶清供图”复原拓片 李琛 摄
乾隆游龙井,封十八棵御茶的传说已经广为人知,但是他曾经为龙井茶作画,此等雅事,却鲜为人知。
近读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中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画的《御笔宣纸题画牡丹》、乾隆二十三年(1758)《御笔墨竹牡丹》等挂轴。读罢,使我想起乾隆六巡杭州、十游龙井,作《龙井八景》诗32首,写龙井、龙井茶诗(歌)等22首共54首诗,并在龙井寺画《龙井茶胆瓶清供图》的历史。根据《南巡盛典》等记载,我将这段过往复刻出来: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时年51岁的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三月初一到达杭州,驻跸杭州府行宫。乾隆先行巡查钱塘江海塘,并在旗营阅兵。三月初六来到龙井。乾隆在杭州待到三月十一,十天时间里,龙井去了三趟。
三月春雨绵绵,三次去龙井,两次都下雨。乾隆却游兴不减,在龙井寺方丈的陪同下,冒雨观赏风景,看到了此前来杭时他亲自命名的龙井八景:“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方圆庵”,都已制成匾额或刻于太湖石上了。
三月初九,乾隆第二次雨中游龙井,看僧人在茶丛中采摘茶叶后,再次来到龙井寺歇息。跨进方丈室,知客奉上热气腾腾的龙井茶。案几上放着笔墨纸砚和画器,乾隆他老人家又想画画了。他让方丈取一只瓷花瓶,并在庭院里掰几枝茶枝来。瓷瓶放在桌上,枝条插入瓶中。乾隆思量一番,提笔画起来。瓷瓶寥寥几笔,一蹴而成。枝条上的茶叶呢?却是看了茶叶的形态,一笔一笔、细细心心地画的。
画毕,看看画上的诗塘是不应留白的,于是乾隆将画携回行宫,事后再提笔作了题记:“雨中再游龙井,憇坐少时,庭前玉茗盛开,鲜妍可爱。适有画器,陈几案间。辄设色,作胆瓶清供,留之山房,以识佳兴。”并落款“壬午暮春御笔”。他从随身携带的玺印中,挑选了“乾”“隆”“卍有同春”“烟云舒卷”四枚章,钤在画上(“卍”与“万”同)。卍有同春,蕴含治国、安家、立命的鸿志,“烟云舒卷”,则与这雨中游龙井的景色十分相符。可知他钤印是精心挑选的。
三月初十日,乾隆御驾浙江织造府,在织造府官员的陪同下,再一次来到龙井寺,遂将一幅完整的、寓意为“平(瓶)生如茶”的“龙井茶胆瓶清供图”赐给了方丈。三月十一日车驾回京。
这幅“龙井茶胆瓶清供画”留在龙井寺后,方丈认为龙井天气潮湿,纸画难以保存。于是请了一位镌碑高手,将这幅画镌刻在石碑上。嗣后,方丈将“画”拓成数片,作为龙井寺的礼物相赠。
乾隆当年在龙井寺作画是1762年,迄今正好260年。260年间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沧桑,“龙井茶胆瓶清供图”真迹已不知去向。幸而寺僧做礼物相赠的“龙井茶胆瓶清供画”拓片,在浙江图书馆尚有一纸存世。我向浙图孤山古籍部工作人员了解,龙井茶画石碑于乾隆四十五年完成,即乾隆作画十五年后才刻成碑的。原碑高63厘米,宽39厘米。2001年西湖博览会召开之际,富阳华宝斋在编制《历代帝王詠西湖》的影印集中,将“龙井茶胆瓶清供图”拓片精心制作复图,再现于世。
“龙井茶胆瓶清供画”是乾隆六巡杭州西湖的一幅弥足珍贵的御画。他不只是为龙井茶作诗,为龙井茶作歌,还为龙井茶作画,乾隆内心对于龙井茶的痴爱,可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