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一朵香露入芙蓉

2022-06-17

梅亦君

真想快马加鞭给《梦华录》中的赵盼儿寄锦囊,夏日点心可不能少了“出水芙蓉”的荷花酥呀

“人在夏天主要的任务是过夏天。”过夏天,少不了一场大雨,也可以多一朵荷花酥。

杭州的西湖藕粉、荷叶包鸡、糯米藕似乎一年四季都有,但这一枚荷花酥,是只有在荷风里才能体会到的匠心雅致。

接天莲叶,别样红荷,六月荷开当食荷,西湖水滋养的莲藕、莲蓬、荷叶、荷花均是夏日的“西湖特供”。而荷花酥的取材其实并没有用到荷的一茎一叶一果,只是看上去宛若荷花初醒。

一朵荷花酥,中央镶嵌着淡黄的花芯,四周团簇着层层水粉色花瓣,精巧灵气,看着极其“脆弱”,可已流传了千年。层酥糕点最早始于南宋,浦江女厨师吴氏编纂的《吴氏中馈录》曾记载,有面、油糖按比例混合烤酥饼的做法,“油酥四两,蜜一两,白面一斤,搜成剂,入印作饼,上炉”。

相传,荷花酥最早是一种船点,为游人西湖泛舟、钱塘行船时所食。吃荷花酥急不得,十几层薄如蝉翼的花瓣需小心翼翼捧起,否则一口下去会有一半碎落在地。“16层酥皮,层层擀制,酥层清晰,观之形美动人,食之酥松香甜,别有风味”,这是一家仿宋点心店给荷花酥打的广告。薄薄的花瓣是加了猪油的油酥面与加了水的水油面受热不均引起的炸裂效果,“或用猪油亦可,蜜用二两尤好”,《吴氏中馈录》也记录了用猪油使酥饼起酥的制作方法。想想,如能炸出一只酥层清晰、花瓣均匀、口味酥松香甜的荷花酥,在宋朝,定能凭此直通掌管膳食的四司六局。

一日,闲翻日本美术出版社书籍编辑部编著的《东京艺术之旅:和果子》,里面介绍了许多虎屋(注:一家和果子制作店,于16世纪初成立于京都)制作的时令生果子,如冬日的 “霜红梅”“莺饼”、春日的“手折樱”“八重霞”、步入初夏的“菖蒲馒头”“初萤”……造型精美,色泽漂亮,名字大多取自《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古典文学,让人过目不忘。

荷花酥也曾有一个精巧秀气的名字,在清代《国朝宫史》里被称为“银荷澄露白莲花酥”。可见,那时荷花酥的花瓣还是一团洁白。后人在面团中加入了红曲粉,花瓣才成了更逼真的粉莲,“银荷澄露白莲花酥”也被改为更直白的“荷花酥”。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主人公赵盼儿和三娘在钱塘的茶铺中,有梨条桃圈、蜜饯雕花、碧涧豆儿糕等点心,真想快马加鞭给赵盼儿寄锦囊,夏日点心可不能少了“出水芙蓉”的荷花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