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香清夏图》局部 宋 马麟

《晚荷郭索图》 宋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出水芙蓉图》 宋 吴炳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那海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今年春天,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上,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佳作,是中国古代绘画恢宏成就的生动见证。
古画,是时间的纪念碑。
1.
张岱当然爱荷花。一个能在西湖七月半,月色苍凉、东方将白时,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还有什么会困扰他呢。
晚风明月,个人孤寂的运命,“劳碌半生,皆成梦幻”的怆然……每每想到张岱,总觉得语词已经无法表达。
待一日看到南宋马麟的《荷香清夏图》,一种熟悉的气息——那旷古而辽远的芳香再度袭来。世事看了百年还是三年,其实并无多少差异。画中却有清和之气,一种安详的容止,似乎让你洞悉了宋画的一些秘密。
曾有人将宋画同比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认为它是中国绘画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在艺术史学家高居翰看来,宋人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这些艺术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马麟画《荷香清夏图》,那天应该有柔和的天光。杨柳堤岸,水面清圆,红莲白莲正高举在碧绿莲叶间。夏日微风拂过,人们皆相约着来共赏湖山。
作为宫廷画师马远之子,深得其父笔墨之意的马麟徐徐铺开画绢。万物有无尽意,马麟此时也有无尽诗意。当这珍贵的情绪被捕捉,磨墨调色之时,他要画什么呢。
我们看到马远以平远散点式构图,赋色以汁绿、石绿、胭脂、赭石等,山石大多斧劈皴,沿袭山水画大师李唐风格,却又“不纯以奇技感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长卷用墨极尽浓淡干湿变化,闲澹而深远的图式,绘下杭州西湖夏日盛景。
马麟画下这幅长卷的时候,是画史上动人的时刻。人的性情有厚薄,笔墨也有浓淡深浅。马麟宽厚温润的笔触,传递的是世道人情。
将近九百年了,这湖山的美感与纯净的诗意,还留存在长卷上。
2.
小满日,赴灵隐。见古寺荷池,深深浅浅的绿色荷叶,一朵粉红色荷花初绽。恰如宋人所绘的《出水芙蓉图》。花瓣有着丝缎般轻盈柔润的质感,予人一种难以言喻之美。这是今年见到的第一朵荷。
忽觉盛夏将至,西湖荷花将要盛开。前阵子曾在净慈寺门口的南屏晚钟处,伫立良久。多年前,金农面对古寺,感叹“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清晨,暂住净慈寺的杨万里,出寺前去送别友人,此时湖上荷风阵阵,空气中有着清香。他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传世诗句。世间有供你赏尽千年一瞬的碧绿,旷古的风吹过,你的心有时总能柔过月色,也总有无法逃遁的苍凉。
公元12世纪的盛夏,冯大有画下一幅如今被称为“国宝”的绢本设色《太液荷风图》。画面以细致工丽的笔触,叙述着夏日静美的意象。说起来,南宋院体画追求寓意性和写实性,通过自然表象,探究生命的律动和本质。多少个世纪过去,我想当年冯大有拿起画笔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早就穿过盈尺荷塘,红莲、白莲,蝴蝶、凫鸭、燕子等物象。这里有端庄、富丽、祥和,也有妍丽与秀润。画家的内心,此时一定有着安抚人心的温度与妥帖。
画史上关于冯大有的记载甚少,有说是南宋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自号怡斋,官至承事郎。善画莲阴晴风雨各态,极能传神。
年代太久远了。古画能留存下来的也已经越来越少。
在《太液荷风图》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黄荃、赵昌、滕昌祐这些院体派前辈写生的痕迹,它传递的澄澈心境与命运的起伏,成为一种审美的样板。在渺远的时间里,总觉有呼吸相闻。这就是宋画的气息吧。
3.
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院,挥笔题写《爱莲说》,可谓孤篇横绝。“莲,花之君子者也。”词句落在时代的大江里,至今仍发人深省。
我常在盛夏傍晚,南方湿润闷热的空气中,坐在西湖孤山垂柳下的石级上,看青黛远山,柳林如烟,碧荷点点。倘若观照自己和物象之间横亘的时光,总想起北宋僧人画家惠崇的《秋渚文禽图》。深秋,枯寂的荷叶,苍老的莲蓬,湖面漂浮野菱,觅食的寒鸦。这样的意境,在崔白的《秋蒲蓉宾图》,以及《晚荷郭索图》《疏荷沙鸟图》中都能看到。我总是被这样的画面击中。这份闲和严静之意,简远之心,也是世人寻求的宋画之境吧。
北宋花鸟画从精工细致、富丽堂皇走向萧瑟淡泊、野逸清淡。欧阳修有言:“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我们总抱定一个信念,中国艺术的表达,来自生命情感及个体感受。辛丑六月,在故宫看瓷器展览。宋时特有的青白瓷,沉静素雅,意蕴隽永,散发着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淡者屡深”的气息。在日暮时分的杭州,我看到过宋画中深秋的枯荷图,也是这般“淡者屡深”的气息,犹如辽远的北宋都城开封黄昏的天色,那是《东京梦华录》的记忆,一种寄至味于平淡的况味,留下艺术表达的心迹。
时间带走了许多东西。董桥曾在书房中挂了弘一法师的一幅斗方,写的是《华严经》句:“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说尽人生随缘的境界。生命总有荣枯,好比眼前初夏的碧塘,想到深秋之时,将满是枯荷,内心总有放不下的慈悲。
宋画的气韵来自宇宙自然本源与艺术家本身融合的艺术生命元气。我们观宋画中的荷花,重要的还是看一个艺术家怎样完成他自己。
看画的人当然还知道,此时西湖夏日的风正轻轻拂过,轻叩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