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碓(音:duì)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机械,用水流作为原动力,巧妙地运用了杠杆等原理,用它来舂米加工粮食等,把人力从反复简单而又枯燥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我出生的年代,浙江的农村,碾米、磨粉等粮食的加工都已用上了电力加工设备,对那些农耕时代的水碓、水车等农具自然见过不多。但经常从长辈们那里听到这些名词。也经常跟着大人们扯些藤蔓编两个圆形,90度内切相交后,用一根木棒穿过两个交点,然后找两根有杈的木棒,插在水渠的两边,把原来串好两个内切圆架上去,调整杈棒的高低,让圆弧切入水流之中,在水流的带动下,这个微型的水车就开始转动了。以流水为动力源,通过水车将其转为可操控的横轴动力,然后来为我们生活服务。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淳安位于浙西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水碓水磨等设施在旧时的淳安农村几乎村村都有,看看一个村水碓的规模和数量也能估出村里人口数量。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跟着村里的大人们去过银山庵,在那里我见到一座简单的水碓,它不用水车带动,而用了杠杆平衡原理。这个水碓位置选在一个小瀑布边,搭了一间简易茅棚,棚中间放一个石臼,一根大木头中间用支点固定在石架上,靠瀑布那端,木头被凿成水槽,棚内那端被绑上一个圆柱形的石头,正对着石臼,石臼内填进待加工的粮食。用竹简将水引到槽里,水灌满后,致使木头失去了平衡往后倒,后倒之后,槽中的水被倒光,木头的重心又倒向了石头这边,重重地打向石臼,如此反复,木头在平衡与失衡之间来回地运动,下压的石头与臼内的谷物发生摩擦,不断重复,稻谷便去了壳。
这个简单的水碓在平衡与失衡之间不断转换,平衡永远只是运动中的一个状态,但就是因为有支点的存在,平衡就永远存在。尽管失衡是常态,但因为支点的存在,失衡到一定的程度就回归平衡。世间万物也包含类似的道理,春分和秋分昼夜均分,但也只是昼夜长短交替中一个平衡点。公正存在人性之中,相对的公平也就永远存在。
但理常说,“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对于水碓,也是极好的诠释,不舍掉那满槽的水,就得不到我们需要砸向石臼的动力。
三十多年前那个夏天,我望着那座简单的水碓,三十多年后,我翻阅着自己的记忆,可能那座水碓已和多数水碓一样,被遗忘在了历史尘埃之中。但它砸出来的哲理,如山涧的泉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祖辈留下来的智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