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可可爱爱又奇奇怪怪 爆棚的想象力和坏坏的幽默……

2022-04-01

杨乐 《读小库》童书审稿人

杭州日报:《读小库》作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类杂志《读库》家族一员,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容题材,《读小库》都有一种认真的劲头,“不把孩子当孩子”,不是单纯地讲故事,不是古板地说教。不喜欢的读者,认为《读小库》的选题不够明亮,比如爱伦·坡的短篇侦探小说《黑猫》暴露了人性之恶,不适合儿童阅读。想问,在策划出版选题时,编辑会着重考虑什么?会优先考虑家长的审美吗?

杨乐:策划选题,我们肯定会非常现实地考虑一本书有没有潜力,在短期之内会不会实现盈利和口碑的传播。一定会考虑是否盈利,否则,《读小库》早就不在了。

《读小库》的销售,依赖的是自营直销的模式,低周转率必然会带来仓储物流成本的增加。但也不是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我们总还是能凭聪明的脑袋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兼顾更多家长的需求和我们对内容、艺术品质的要求。

最早,《读小库》的消费主力就是《读库》的读者,当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他们需要一些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童书给孩子看,《读小库》这个板块应运而生。整体看,《读小库》的选题趣味和《读库》调性高度一致,除了偏艺术性的绘本之外,主要做的是非虚构选题,对于高一些的年龄段,比如12岁以上,还有很多关于哲学和社会教育的选题,希望帮孩子了解大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以怎样的规律运转。

假若让我回到14岁的我,我一定会给自己推荐这套《14岁懂社会》。

当然,我们也非常任性地出过一些比较难懂的书,或者对某些家长来说有“冒犯”的书,比如爱伦·坡的短篇侦探小说《黑猫》,有的读者说,在阅读体验上充斥着暴力,但有的读者却从中读到了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的想象力,像这样的书从整体市场角度看肯定是不好卖的,但它们也可以做到在某一个小范围里很受欢迎。

一本书即使再小众,只要我们能精准地为它找到读者,这样的工作也让人很有成就感,但这样的书注定不会太多。其实,出书也是在甄选读者,我们不要在无聊的选题上浪费精力。

杭州日报:疫情这三年,《读小库》的读者更多了吗?

杨乐:挺难判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总体上,童书在疫情期间肯定会有更多消费需求,因为大家都出不去了嘛。

不过这几年随着《读小库》大师名作、名人传记、世代经典、社会通识等经典套系逐步形成规模和完结,《读小库》的口碑在家长群体中还是在慢慢提升,销售也有一定增长,但肯定没有那种爆发式的增长,毕竟价格上也确实也没有太大竞争优势。

杭州日报:在您做过的童书中,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有没有哪本书让您也会留下遗憾?

杨乐:最有成就感,就是听说书加印了吧。没啥遗憾,只要书出了就没有遗憾。偶尔有遗憾也是版权没抢过别家吧,我和我们家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姆明,我还收藏了很多姆明周边,但遗憾是这本书不是经由我们《读小库》才让更多读者看到的。

杭州日报:给大人们推荐一本绘本吧!

杨乐:有一位我特别喜欢的法国作者叫阿德里安·帕朗热,推荐他的《大蛇》。这本书使用的是麻胶版画的技法,色彩非常复古温柔。

故事一开始,小男孩发现了一条蛇的尾巴,他顺着蛇的身体穿过城市、森林,最后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大蛇。大蛇孤单地躲在洞里,却无意间与在路上的行人和动物产生了细微的联结,小男孩的到来也为大蛇驱散了内心的孤独。它是一个关于孤独、友谊、帮助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在内心动荡时找到些许心安的故事。

杭州日报:请介绍一下正在做的书?

杨乐:正在做“迷你棒”第五辑。这个系列是一个意大利艺术团队创作的低年龄段绘本,已经出版的有32本,目前,在制作的有12本。

这个系列核心的概念就是帮孩子在玩中认识和探索世界。系列里既有关于生活的认知,又有创造力和智力的游戏,还有一些结局出乎意料的故事,都是可可爱爱又奇奇怪怪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还掺了爆棚的想象力和坏坏的幽默。